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互联网+

勤政便民的“互联网+政务”

时间:2016-06-28 10:09:45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作者: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时期的新形态,是互联网生态演变的结果。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已成为政府转型的必经之路,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模式的推广给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助力实现服务型政府
  “互联网+政务”旨在以互联网升级改造传统产业为背景,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政府治理逐渐深度融合,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打通所有相关信息,让政府随时随地为公众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让公众办事更方便、快捷,解决公众办事经常遇到的“办证多、办事难、冤枉路、跑断腿”等“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同时减轻政府服务窗口的工作压力。
  “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打造“智慧型政府”,其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一号一窗一网”。“一号”申请,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等,简化、优化公众办事流程,变“公众跑腿”为“信息跑路”。“一窗”受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变“公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一网”通办,整合各部门孤立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以畅通政务服务方式渠道,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推进公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同时加强运用大数据,开展政务服务的精准分析和主动推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公众提供便捷、多元、精细、专业的政务服务,有效破解不同服务渠道之间分散割裂的难题。
  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要以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实现“互联网+政务”的融合创新。除了通过“连接”提升政务服务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化学反应”和“基因再造”重构流程,重塑公共产品和行政服务,实现政府服务体系的“升级和重塑”。
  随着公众的政务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对政务信息的关注手段日益丰富,尤其是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及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公众对政府提供更多、更简便、更低廉的公共服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各级政府为使政策制定更科学合理、贴近民心,需要借助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撑以不断改进政策制定过程,优化决策水平,力求政务服务高效、透明、便民,以充分调动市场活力、释放社会活力。“互联网+政务”有望带来“双赢”结果。
  大数据整合分析是核心
  “互联网+政务”开启了政务服务的新时代,但是其背后需要强大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从技术上看,“互联网+政务”是以云计算平台为统一的基础架构,支撑底层的数据接入传输、上层的业务互通及业务平台的数据处理,以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为核心,既要保障政府服务部门的移动办公、舆情管理、在线审批、信息公开、应急预警、交通管理等基础管理功能的实现,又可面向政务服务新应用随需而变。鉴于不同领域的目标对象、业务内容、开放程度和安全要求都不相同,所以,需量体裁衣地针对不同领域选择适用的“互联网+政务”模式。
  构建“互联网+政务”技术体系,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数据标准与技术规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充分整合现有各级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实现各类政务信息上下左右无障碍互联互通,按需流转,为各类网上办事提供可靠的后台支撑,保障“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要构建统一政务云,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政府部门之间因安全要求,应配置私有云。安全与隐私是困扰互联网社会的大问题,也是公众是否采用网络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互联网+政务”应更注重公众信息安全保护。要针对恶意攻击、关键信息泄露、安全事件难溯源等互联网安全风险,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虚拟化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安全服务能力,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正常开展保驾护航。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