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行业要闻

广东:“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时间:2017-05-08 11:38:5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促进网

开创法治广东建设新局面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16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显示,广东在全国省级政府效率排行榜及“公共服务及政府规模”排行中居首;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江门、惠州等进入地级市政府效率100强。政府效率的领先,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肩负使命和任务,驰而不息推进政务公开的实践和创新密不可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发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在政务公开等方面大胆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持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部署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落实

到2020年,全省政务公开广度、深度、参与度显著增强,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发布、解读、回应联动水平明显提升,“互联网+政务”平台较为完善,公开制度规范与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基本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的政务公开新格局。

——《关于我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

全面落实“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2017年3月,广州,西村水厂,水质优,水量比较充沛。”点击广东省政府网站重点领域公开信息专栏的饮用水源水质按钮,页面弹出的全省各地饮用水源水质情况一览无遗。早在2013年,广东省就紧扣民生和社会关注,深入推动行政审批、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价格和收费、征地拆迁、高校,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国有企业信息等领域信息公开。

“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是广东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原则。2016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我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政务公开广度、深度、参与度显著增强,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体系基本形成。

2015年—2016年,广东省各级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总量达651.94万条。2016年,广东省各级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45104宗,其中,当面申请24121宗、占53.5%;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案件1408宗,被依法纠错245宗、占17.4%,行政诉讼案件727宗,被依法纠错65宗、占8.9%。

账本越来越细,才能让群众越看越明白,推动阳光政务落到实处。近年来,广东省实现了全口径公开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将总预算和部门预算细化到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细化到款级。2016年,省级预算草案编制专项资金说明和项目库表,集中公开50项、涉及金额648亿元的专项资金明细,并将申报、审批、分配、公开、监督等全过程主动向社会公开。

政务公开,最终是要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资金量大、利润丰厚的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腐败高发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建设计划投资7000亿元,年均超千亿元。如何在如此庞大的工程量里切实防范“公路修起来,干部倒下去”?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将厅机关159项、下属单位175项廉政风险较高的业务全部纳入阳光政务建设,特别是对原属依申请公开的“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工程重大设计变更批复”等自由裁量权较大的重要事项,全部上网公开接受监督,获得办事企业和群众广泛好评。

近年来,广东省行政机关政策解读和舆情回应的及时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有关部门紧扣公众需求,通过新闻发布会、访谈介绍等形式解读政府政策、回应社会热点,积极办理和答复网友通过人民网、南方网、奥一网等网站给省长、市长的留言。2016年,广东各级行政机关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达67824次。

一纸“清单”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

从今年1月1日起,广东省全面取消机动车年票制,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早在一年前,关于机动车年票制度的争议就此起彼伏,社会上有人质疑年票制的合法性和资金去向不明等问题。年票制何去何从?有关部门和地市问计于民,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分析,频频回应社会公众的诉求和疑虑,最终取消了年票制。

决策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加强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专家信息和论证意见公开。同时,在决策作出后按照规定及时公开议定事项和相关文件。

“三张清单”明确了政府权责,厘清了政府市场的边界,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全面推行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基本完成市县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和公布工作,完成试点部门和地区纵向权责清单编制工作。按照国家部署,全省各地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主动公开省级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信息公开100项,做到审批前公示、审批后公告。

当前,广东省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快实施,修订发布了《广东省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2016年版)》,新取消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22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126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扎实推进。

群众、企业满意是政务公开的“试金石”。在广东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战中,有关部门及时公开政策措施文件,做好认定标准及申报程序公示,公开扶贫资金项目申报指南、评审结果及资金安排,公开精准扶贫脱贫考核结果、贫困退出情况,完成176.5万名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群众认可度高。

在推进减税降费方面,广东省制定了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全国性考试费目录清单,严格执行取消、停征部分政府性基金及扩大免征范围,全省地税实际减免各项税费1523亿元,为企业减负逾140亿元。

全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少跑很多地方,实现进一个门,办齐多家事。”前来珠海斗门区乾务镇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房屋确权的刘大爷对“一门式一网式”服务赞不绝口。当地推动镇级“七所八站”业务部门合并为综合服务窗口,整合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让村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东省紧紧围绕“一门在基层”的改革理念,全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全省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已建成21396个政务服务大厅(站)。其中,地级以上市28个,县(市、区,含功能区等)130个,镇(街)1323个,村(社区)19923个,为群众提供“即来即办”和“就近代办”等服务。

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在全省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打破部门界限、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真正实现一扇门、一张网办事,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截至去年底,“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已在广东省全面推开,全省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76.7%,省网上办事大厅覆盖至镇街。

改革一小步,政务公开迈出一大步。“一门式一网式”制约了部门权力,大幅压减自由裁量空间,实现全程留痕、过往可溯、进度可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上门办事的群众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办事程序精简,办事环节减少,办理时限缩短,“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现象得以杜绝。

在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的深圳前海,地税局将大量税源管理等部门负责的后端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窗口办理,260多个事项实现即办,40个非即办事项实现同一窗口收件和取件,纳税人填报时间缩短近40%,真正实现“一口办、网上办、马上办、限时办”,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既让政务“上云端”,又让服务“接地气”。通过改革,建立起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好地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投身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

2013年181万户、2014年224万户、2015年279万户、2016年351万户……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广东省企业数量呈现全面井喷式增长。仅2016年,全省日均诞生新企业2160户、增长29.03%,约占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户数的15%。

与此同时,广东省不断强化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近两年陆续完成全省政府网站普查和商业广告清理工作,关停不合格政府网站472个,关停不合格基层部门网站377个,“僵尸”“睡眠”网站已消除。在2016年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省政府门户网站获评“优秀”。

来自一线

佛山禅城实现审批服务信息实时流转、共享

“一门式”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以前办一张准生证,要到居委会开证明,手续繁琐,花费数天。现在来服务中心窗口半小时就可办好。”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一门式”办事大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3月,禅城区就开始探路“一门式”改革,秉承着“群众、企业办事做减法,政府服务做加法”的态度,依托信息化手段,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或办理,有效缓解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过去,群众办理事项涉及跨部门、跨层级审批,大多采取前置审批、串联审批的方式,群众需要反复提交申请材料,多部门跑腿盖章导致“公章旅行”,审批效率低。“一门式”改革把过去的线下串联审批变成线上并联审批,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审批、关联事项审批等。改革后,窗口平均办理时间减少了47.49%,群众办事等候时间减少50%,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减少了32.27%,570个事项共减少材料1126份。

事实上,在台前“一窗”受理的同时,后台也实现了所有窗口都能办理跨部门、跨行业事项。禅城区以“三单管理”作为权力源、裁量权梳理的基础,推动部门清空“灰色空间”、标准化配置到系统流程中,前台与后台审批联动,审批服务信息实时流转、共享。

改革之初,禅城区对行政服务中心“动了大手术”,将过去以部门业务划分的“专项业务办理窗口”合并为“综合服务窗口”,对进入“一门式”系统的全部事项实行“一窗”受理或办理。同时,服务中心对综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胜任跨部门、跨行业、多业务的综合审批服务工作。

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是“一门式”改革的鲜明特色。“一门式”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后台系统跳转、对接等技术,将原来分散的10多个部门的24个条线审批服务系统联结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多部门间业务协同办理和信息互联共享,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之间业务不协同、系统不关联、信息不共享,甚至一个部门之间信息都无法共享的突出问题,办事平均缩短了6.5个工作日。

值得一提的是,禅城区将身份证、户口簿等经常重复提交的基础证明材料进行拍照、扫描并沉淀入库,建立基于居民身份证号为索引的历史信息检索和共享机制,推进身份证“一证通”办事、“一张表”共享。以民政业务为例,低龄、老龄、优抚安置、社会救助、救灾等五类业务28个事项的14类表格被合并成一张表,实现姓名、性别、年龄等10类基本数据的共享,在平台上对其他部门实现信息通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