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行业要闻

青岛市基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时间:2024-01-05 10:26:12  来源:青岛市行政审批局  作者:促进网
       基层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主阵地,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各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立足本地实际,创新路数打法,推出了一系列利企便民的改革举措。为更好突出典型引路,在2023年8月份推出第一批典型案例基础上,又选取了12个案例,向全市复制推广。
  案例1:市南区打造全流程“暖南”审批服务新模式
  市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服务流程、服务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聚焦为企业助力、为项目赋能、为群众解忧,围绕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便民惠民等重点领域,着力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流程的靠前服务,努力打造全流程“暖南”审批服务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精细化靠前服务再提升。建立“先导优办”服务模式,将办事辅导前置,设置流动“巡回引导员”,增设“辅导帮办”“咨询导办”专窗,推出辅导帮办、咨询导办等6种前置服务模式,为办事群众规划最佳服务流程。开展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行动,规范11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场所标识等,组织政务服务专员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促进企业群众政务服务“就近可办”。
  (二)模块化全程帮办再精进。依托“暖南”审批服务团队,为市南区重点建设项目配备“金牌团队”,按照项目建设流程提供模块化审批服务,为每一个模块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帮办代办服务。指导建设单位快速办理重点项目配套审批事项,保障项目快开工。为每一个模块配备“帮办代办专员”,通过云驻场、实地走访等方式及时告知材料清单和技术要求,帮助企业压缩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招投标等建设环节时限。
  (三)专业化辅导帮办再提速。紧盯“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诉求,积极对接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协调解决重点招引企业及重点外资项目等公司名称核准、外资登记问题,为项目落地提供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保障。聘请市级相关部门审批领域专家组建“行政审批决策咨询委员会”,为解决行政审批疑难问题提供专业性参考意见。
  二、工作成效
  (一)全流程帮办代办提升审批服务满意度。搭建建设项目审批帮办桥梁,协助办理建筑垃圾处置事项总计22件,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项目317个。帮助元宇宙产业大厦等13个重点项目办理施工许可,协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审批难题30多个。第三季度市南区建设单位施工许可完成度100%。
  (二)审批服务前移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通过环节调整、分类施策,企业群众办事平均等待时间缩短,审批窗口运转效率大幅提升。通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达标建设,7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获评全市“标杆型”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提升了基层政务服务软硬件水平,企业群众体验感不断增强。
  (三)市区联动辅导提供企业审批最优解。借助市级审批专家力量,规范和提升行政审批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行政审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有效解决企业审批业务“疑难杂症”,畅通项目落地渠道,今年以来共助力64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地市南。
  案例2:市北区探索市政类审批服务“先批证后缴费”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今年以来,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不断探索优化审批服务工作新思路,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组建服务重大项目“金牌团队”,探索市政类占掘路审批“先批证后缴费”改革,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审批成本。
  一、主要做法
  (一)聚力协同联动,推进业务流程再造。联合区财政局、区城市管理局,针对供水、供气、供电、供暖等各类审批办件量大、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生命线工程”,通过“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方式实施先审批后缴费。符合办理条件的企业可自由选择缴费顺序,选择后缴费的企业通过工改审批平台提交材料,踏勘验收后即可开工,只需在承诺期限内向财政部门补齐道路挖掘、占用费用,节省开工准备时间。
  (二)聚能精准服务,打造金牌服务队伍。全面筛查、梳理,及时更新完善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办事指南”。定期组织培训金牌服务专员,全面准确掌握水、电、气、暖类市政工程挖掘范围、辐射区域、受理标准和适用材料,为办理机构提供咨询、导办和多部门间的协调服务,对急要工程重点难点问题实行顶格协调推进,让占掘路审批项目驶入审批“快车道”。
  (三)聚势审管衔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积极打造责任链条清晰、信息互认共享、业务协同联动、结果闭环管理的审批监管联动模式。针对可能出现的国有企业缴费跨年问题,积极对接区财政、城管等业务部门,加强审批数据汇总和交换,由国有企业出具缴费承诺,行政审批部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将办理结果推送至各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对在核查或者日常监管中发现承诺不实的情形及时终止办理并向审批部门反馈,在其信用修复之前,不能适用容缺受理及告知承诺制。
  二、工作成效
  (一)办事体验再上新台阶。对燃气工程、电力管线工程等项目,将传统串联式审批变为“受理踏勘一体办理、审批监管实时联动”的审批模式,办理时限明显缩短,项目整体完工时间预计比常规流程缩短20个工作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部门协作瞄准新方向。通过采取统一受理专窗、压缩审批时限、部门信息共享等措施,帮助项目单位加快备件、快速报批。截至目前,已向业务主管部门推送办理结果160余条,形成协同联动的良性局面,有效提高审批监管质效。
  (三)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通过告知承诺、梳理办事指南,让企业对办理方式了如指掌,获得泰能天然气公司、融创集团等公司的积极响应。今年已经完成青岛供电公司、泰能燃气公司等6个重点项目的“先批证后缴费”工作,改革成果惠及全区各大重点项目,为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案例3:李沧区:优化流程创新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指出,围绕为民办实事、惠企优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提高创造性执行效能。李沧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全面整合综合受理窗口与帮办代办服务流程,探索“融合式”服务新模式,创建“融合服务专区”,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切实将“融合式”服务打造成为办事群众好用、爱用的精品服务。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服务流程“更优化”。全面整合优化综合受理窗口与帮办代办工作服务流程,设置“融合式”服务专员,将窗口填表、材料预审工作前移至帮办环节,在帮办环节完成材料核对和数据录入等工作后,办件数据同步至后台审批系统,服务专员接续为群众受理业务,打造集咨询、帮办代办、受理评价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
  (二)聚焦高频事项“细梳理”。选取股权变更、“个转企”等过程繁、耗时长的业务,形成“融合式”服务清单,并根据群众办理事项类型进行分流。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事项测试并反馈优化意见,形成“清单发布、应用建设、使用反馈、服务优化”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从场景出发、依事项分类、按区域服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三)助力队伍建设“再强化”。从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两个维度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融合式”服务专员,通过党建引领,开展交叉轮岗、常态化集中培训等方式强化服务能力。定期开展业务能力考评,营造以学促干、以干促学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融合式”服务AB角工作制,为群众办事做好“兜底方案”。
  (四)提供环境技术“双保障”。优化大厅区域功能布局,创建“融合服务专区”,依托多功能复合综窗,配备自助打证机、高拍仪、扫描仪等先进设备,提供证件扫描识读、材料打印等便利化服务,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和体验感。
  二、工作成效
  (一)从“单件事”向“整件事”迭代。通过综合受理窗口与帮办代办服务流程的优化融合,服务质效显著提升。自“融合式”服务推行以来,共为群众办理业务1600余件,解答疑难问题320余个,综合受理窗口平均等待时间压缩21%以上。
  (二)从“窗口被动式服务”向“零距离互动式服务”转变。服务专员从窗口“走出去”,以有解思维主动将办理复杂业务的群众引导至“融合服务专区”,并提供一对一“会诊式”帮办代办服务。通过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和精准化指引,有效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
  (三)从“政府办事窗口”向“综合营商平台”升级。把“企业视角”作为“第一视角”,把“群众感受”作为“第一感受”。印制“营在李沧”手提袋、“‘码’上兑现”宣传册,为企业发放“初创企业大礼包”560余套。利用“每日夕会”等形式分享“融合式”服务的典型做法和成功案例,以解决一个诉求带动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案例4:崂山区:全省首推企业简易注销社保联检改革
  崂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问卷调查、一线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企业注销专题调研,以企业注销清缴社保费用为切口,试点开展企业注销社保联检改革,以销并检、系统集成,合理兼顾市场退出便利度与规范性,切实增强企业注销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为青岛市获批山东省企业简易注销社保联检改革试点提供崂山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部门协同,实现企业信息实时共享。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省级企业登记系统和社保登记系统“三位一体”的跨部门协同体系。将社保缴费排查服务前移,对企业发布的简易注销公告、清算备案公示、债权债务公告等多份材料信息进行数据抓取、统一汇总,形成“拟注销企业数据库”,实时推送至社保系统。经社保系统自动核验,筛选出未缴纳社保费用的企业,纳入轮巡名单。
  (二)建立轮巡机制,提醒企业完成欠费清缴。人社部门每日查验纳入轮巡名单的企业在简易注销公告期内是否完成缴纳费用,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对未清缴企业进行提醒告知,督促企业在注销前尽快办理欠费清缴业务。企业完成欠费清缴后,将自动移出轮巡名单,正常办理简易注销手续。
  (三)提出异议信息,依法终止简易注销程序。对提醒后仍未清缴欠费的企业,人社部门将在企业简易注销公告期满前一天提出异议信息,信息同步传输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业务系统,终止企业此次简易注销流程。
  二、工作成效
  (一)规范企业简易注销流程,防范化解职工社保纠纷。企业简易注销社保联检改革在不增加企业提交材料的前提下,将排查社保缴费情况嵌入企业发布注销公告阶段,最大程度避免企业欠保跑路导致的职工就医报销、退休养老受阻风险,进一步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作赢得了企业群众的广泛支持。
  (二)数字赋能跨部门协同,提升数字化社会治理质效。企业简易注销社保联检改革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单一部门改革逐步拓展为部门间联动改革,通过数字化手段,变“被动追缴”为“主动申报”,有效提升了执法能力,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群众认同感。
  (三)开创简易注销新局面,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企业简易注销社保联检改革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有利于强化企业依法参保缴费的主体责任,推动企业注销“一链式”改革,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案例5:西海岸新区:全域推行社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切实提升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以便民利企为出发点,探索推出社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2.0”新路径,通过提前介入、集成服务、5G直通车等措施,助力项目开工再提速。
  一、主要做法
  (一)优化升级“拿地即开工2.0”流程。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社会投资项目,由建设单位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前先行确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各审批部门同步为项目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许可。对准入条件、审查流程和告知承诺等内容,统一规范标准,努力实现2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
  (二)“金牌团队”提前介入服务。成立行政服务专班和项目服务“金牌团队”,主动做好与自然资源部门的信息沟通,第一时间掌握土地“招拍挂”成交确认信息。主动对接土地竞得人,介绍“拿地即开工2.0”改革措施,对适用“拿地即开工2.0”的项目,组织相关审批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批前辅导,制定个性化审批方案,一次性告知建设单位报送材料清单、技术要求。
  (三)实行“一站式受理、集成服务”。在建设单位提出“拿地即开工”申请、明确承诺事项后,根据属地划分原则,由已承接赋权的功能区、泊里镇、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分别统一受理,分配专人全程帮办代办。采取“一份办事流程图、一套申请材料”模式,“双线”联动,相关环节并联推进。
  (四)开通5G项目审批直通车。整合5G移动通信技术,定制车载办公设备,将项目审批“装进”车里,可实现101项审批服务事项车内办理,随车代办员、审批员提供下沉式审批服务,变“被动申请”为“主动服务”,符合条件当场发证。
  二、工作成效
  (一)流程材料“再精简”。常规审批流程涉及的十几项审批事项,实施“拿地即开工2.0”改革后,仅提供一张表格、4项申请材料,即可获取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许可证等证照,审批效率明显提升。
  (二)开工效率“再提速”。通过“拿地即开工2.0”审批模式,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同步办理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许可证,企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即可开工建设,有效节省开工时间。青岛信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保装置生产项目作为“拿地即开工2.0”审批模式第一个受益的项目,不到两天时间即拿到施工许可证并顺利开工。
  (三)企业成本“再节省”。通过建设项目服务“金牌团队”,推出项目审批现场服务、主动服务新标准。减轻企业前期时间和资金等各种压力,切实为企业减负,让企业实现“晚投早收”。“拿地即开工2.0”推行以来,共计主动对接服务30多个项目,其中17个项目已经享受到政策红利。
  案例6:城阳区:创新推行社会组织成立“一链办理”
  城阳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积极借鉴国内先进城市有关经验做法,聚焦社会组织登记全链条数字化场景建设,创新实施社会组织登记智审慧办、集成快办、协同优办的审批服务机制,打通社会组织成立“一链办理”通道,让企业群众从“需要跑多次”到“零跑腿”,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颗粒化梳理,统一事项办理标准。从企业群众办事视角出发,全要素标准化、颗粒化梳理社会团体登记涉及的10个子项。结合企业群众常见问题,拆分办事情形,划分事项层级,提供表格样表,明确审查要点,通过问答式帮办提示、法律文书参考、错误提醒等方式,指导企业群众在线准确申报,实现企业群众“一次填报、一次办好”。
  (二)数字化集成,全面打通数据通道。构建社会组织“一网通办”申报系统,新增“社会团体智慧预检、智能导办、数据档案、在线签章”等功能。对接税务、人社、医保等部门,打通跨部门数据共享渠道和协查系统,建立数据看板和数据档案,实现现场踏勘、专家评审或征求意见等环节信息共享、互联互动。
  (三)精细化服务,提升审批服务体验。建立重点项目“金牌团队”服务队伍,1名金牌队员统筹、1名业务骨干领办、3名工作人员帮办代办,为企业群众提供申报指导等全程服务。针对社会组织成立门槛高、材料多、周期长的问题,探索主动对接、提前介入的“定制服务”模式,全周期护航社会组织事项办理。
  二、工作成效
  (一)智审慧办,审批速度持续提升。通过社会团体登记各事项标准化梳理,细化申报信息电子表单280余条,全流程精准智能填报指引260余条,自提报材料由51项减少了20项,采用容缺受理与补齐批办相结合的审批模式,有效压缩办理时限。
  (二)集成快办,审批效能全面提速。将社会组织成立涉及的法人登记证书办理、申领发票、社保登记、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预约开户6个环节,优化为“一网一表、一个环节”,努力实现“一网通办、一表填报、并行办理”。11月28日,为青岛市城阳区食品饮料产业协会发放了全市首张全流程电子化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三)协同优办,审批体验优质高效。创新推出“1+4”并联审批模式,实现学前教育、教育培训学校、医疗机构、职业培训学校4类审批与民办非单位登记证书“多事同办”。7月4日,城阳区某培训学校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民办非单位登记证书》和《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到期换发,受到办事群众高度赞扬。
  案例7:即墨区:打造“即墨小政”政务咨询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中心咨询解答效率,提升经营主体和办事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即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打造“即墨小政”企业微信版“智能+人工”政务咨询平台,利用企业微信与个人微信强大互联互通能力,破解群众咨询办事的“痛堵难”,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造“智能+人工”新模式,全天候服务不停歇。办事群众扫描“即墨小政”咨询二维码,进入智能小助理接待模式。智能小助理根据办事群众咨询关键词,在预设的问答知识库中智能检索答案,并自动回复。对于无法自动回复的问题,由总客服人员直接解答或转接相关部门及镇街答复,有效提高咨询效率。
  (二)聚焦群众高频咨询问题,建立智能问答知识库。分批次梳理政务事项、优惠政策、办事服务等方面的高频咨询问题,并将183个答案内容制作精美图片,形成图文并茂的问答知识库,应用于智能小助理自动回复。以“我要办护照”为例,只需输入“申请护照”,智能小助理便能自动推送答案,方便群众获得详细的办理流程。
  (三)多场景接入小政客服,线上线下“一码直达”。?线下,将“即墨小政”咨询二维码摆放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各便民服务中心的咨询台、填表区等;线上,在即墨政务网、即墨区行政审批局公众号等场景接入“即墨小政”,方便经营主体和办事群众扫码咨询,实现办事咨询零等待、政务服务更高效。
  (四)“管家式服务”延伸镇街,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前期3个镇街试点的基础上,“即墨小政”企业微信版将试点先进经验推广至所有镇街,把商事登记、民政、社保、残联等与民生最贴近的业务纳入咨询范畴,解决办事群众咨询办事困难等事宜。
  二、工作成效
  (一)“多层联动”覆盖全面。充分拓展“即墨小政”咨询客服功能,推动实现“人员不露面,问题已解决”。吸纳区、镇(街道)两级202名业务骨干,为办事群众实时提供“微服务”,进一步激活政务服务“神经末梢”,畅通服务“毛细血管”。将医保等业务咨询系统关联到“即墨小政”企业微信,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咨询业务互联互通、充分共享。
  (二)“全链贯通”一码直达。办事群众只需扫描“即墨小政”二维码,即可咨询区、镇(街道)等多层级实施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前“即墨小政”共完成服务广大市场主体和群众咨询2600余次,真正以“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少跑腿”,受到了办事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辐射增效”质造品牌。“即墨小政”企业微信以政务咨询为切入点,以数字化服务为依托,将暖心服务辐射到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和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的各个方面,有效解决了咨询等待的堵点难点,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的渠道共享,为质造“即时服务墨书公信”的政务服务品牌贡献了力量。
  案例8:胶州市:搭建胶州远程“云上评标”交易平台
  胶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全面搭建远程“云上评标”交易平台,让身处不同地域的评标专家通过专门系统,实现异地远程云上评标,有效解决专家数量不足、评标过程易被影响等问题,保障了公共资源交易高效便捷和公平公正。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做法解难题,打通互联通道。积极对接山东其他15个地市,将福莱交易软件逐一安装到所属交易中心。在异地评标时,外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只需打开福莱软件,就可以实现异地专家远程评标,有效解决了软件不兼容问题,打通了技术通道。
  (二)强化支持夯基础,完善工作保障。硬件方面,根据异地评标技术要求,专门改造设立了远程异地评标室,全部更新电脑、摄像头及通讯系统、网络系统,确保异地评标工作流畅稳定。软件方面,评标专家使用山东省远程异地评标评审调度系统,依托音视频会议系统及“云签”功能实现主场、副场系统互通、实时互动。人员方面,由见证人和代理人员共同对整个评标过程进行全程见证和服务。专门技术人员全程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异地评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完善制度促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对整个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进行流程细化,异地评标申请、专家抽取、设备使用、评标过程、数字见证、技术支持、异地通讯、影音资料保存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统一模板,细化执行标准,做到流程清晰、过程顺畅、档案完整。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胶州市省内跨区域异地评标管理办法》及《胶州市省内跨区域异地评标应急预案》,确保实施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有章可循。
  二、工作成效
  (一)有效解决评标专家资源不足。胶州市已与省内其他地市全部建立了合作关系,评标专家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实现了专家资源共享。全省的评标专家均可抽取,任何专业的专家数量都得到有效保证,为评标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已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36个。
  (二)有效节省评标专家各种费用。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开展且实现常态化后,评标专家可就近到所在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评标工作,不必再长途驾车到项目开标地,节省了大量时间及交通成本。
  (三)有效保障评标过程公平公正。异地专家远程评标,全程通过“数字见证”新模式,实现线上操作、留痕备查,保证了评标过程不受人为干预,评标结果客观真实。同时,专家数量的增长,也有效避免了“老面孔”“人情标”等情况的发生,助力营造规范、高效、阳光的交易市场环境。
  案例9:平度市:打造政务服务AI场景智能客服中心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建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平度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应用模式,以数字赋能升级打造多渠道、多场景的智能客服中心,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和企业群众体验感、满意度,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汇集多种身份认证,保证咨询真实高效有序。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智能客服中心汇集手机号验证、身份证上传及验证、活体检测等多种形式。依托“爱山东”APP“平易办”应用服务及“平度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微信公众号,通过“AI+人工客服”双通道的咨询模式,分层次提供智能知识库、AI智能咨询、呼叫中心、远程视频指导等多渠道咨询服务体系,让政务服务更智慧、更便捷、更高效。
  (二)建设智能知识库,有效实现咨询服务规范统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智能知识库,打造知识图谱服务体系。通过对信息的精准检索、快速定位和统一管理,在用户端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咨询解答,在客服端提供可靠的知识支撑,实现快速答复,提高服务效率。
  (三)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多元解答不同咨询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语音识别”技术,打造智能咨询虚拟机器人,将用户的语音转化为相应的问题并发送至服务器,系统自动与数据库中所有问题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回复用户并在页面上显示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疑难复杂问题,系统将发送短信通知并邀请咨询者通过小程序进行视频连线解答,在视频连线过程中,系统将自动录制视频并永久保存相关数据,以便后期查询。
  二、工作成效
  (一)政务服务咨询流程更加规范高效。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智能客服中心能够提供一致性的服务质量和操作流程,避免了因工作人员差异化导致答复不一致问题,提升了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效率。自4月份上线以来,智能客服中心已维护500多条问题答案,共计完成29000余条人工咨询业务。
  (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智能客服中心能够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整合,不仅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输入信息,也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更便捷的办事方式,加快了信息流动和协作。
  (三)有效降低系统运维成本和风险。通过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智能客服中心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系统维护,减少人为操作引起的错误和问题,降低系统故障和风险的发生概率,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开发和更新升级成本,提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案例10:莱西市:实施市政公用“十二事合一”主题服务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质效,莱西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链条、全周期,全面梳理市政公用审批服务环节和事项,优化再造办理流程,打破行业壁垒,实施部门联动,推行数字化办理,打造“十二事合一”主题服务新模式,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印发《关于优化提升市政公用线性工程类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改革,全面梳理市政公用环节、事项和材料并列出清单。审批、发改、住建、水利、规划及水电气暖信有线电视等专班成员均派驻代表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市政公用专窗和帮办代办专员,变企业“跑多门”为“到一窗”,变“企业跑”为“专员跑”。
  (二)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打破部门间行业壁垒,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5个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事项以及水、电、气、暖、信、有线电视等7个报装服务事项整合为市政公用审批服务“十二事合一”,借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平台,实现市政公用审批服务“一张表单、一个系统、一套材料、一份勘验记录、一次批复”,审批服务环节由原来的12个压减为1个,申请材料由原来的16件压缩为5件,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1天压减为最快3天。
  (三)实施智能化办理。在青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设置市政公用服务报装模块,打通工改系统、供电国网、青岛能源网等多个专网,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通过数字赋能,企业一键提交即可完成多个事项在线申报、材料上传和过程查询,专班牵头部门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完成受理、踏勘、批复及反馈。
  二、工作成效
  (一)专班式统筹提升审批服务效能。组建工作专班统筹事前信息共享,主动对接,提前策划;事中联合踏勘,并联办理,同步施工;事后联合验收,检测试压,一体化介入。企业办事从原来“至少跑五六次”减为“最多跑一次”,水电气暖信有线电视报装实现“零跑腿”,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审批时限明显压减。
  (二)数字化办理赋能信息孤岛破解。积极申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支持,上线市政公用服务报装模块,建立信息联通机制,申报材料由“一事全办”窗口负责内部流转,充分发挥系统互联、数据共享支撑作用。
  (三)“管家式”服务打通绿色审批通道。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和需求,帮办代办专员为重点项目量身定制“一图一表一单”,一幅“办事流程图”让企业心里亮堂,一张倒排工期表统筹各部门(单位)推进业务办理,一份“事项材料清单”指导办事人员备齐资料。截至目前,共为22个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为万达广场、华商金城等14个重点项目提供了定制服务,解决各类困难问题30余条。
  案例11:高新区:推行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用地一件事”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深入推进“深化作风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以企业用地需求为改革出发点,以用地前、用地中、用地后三个阶段为着力点,在全市首推工业项目“用地一件事”改革,为工业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发展赋能助力。
  工业项目“用地一件事”改革涉及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建设部、行政审批服务部、税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水电气暖专营单位等多个部门,部门多、事项多,审批流程十分繁琐。
  为破除阻碍营商环境发展的痛点、难点,青岛高新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改革工作经验,由行政审批服务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全面梳理工业项目用地各阶段涉及的事项,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有机串联起来,整合为7大类53小类服务清单,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链条式”集成审批服务。
  同时,为有效提升审批效率,青岛高新区投资促进部项目落地办公室充分利用“用地一件事”集成服务清单,全程提供工业项目从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建成启用等各环节的服务咨询。为企业提供项目备案、土地招拍挂、项目规划设计申报、开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等帮办代办服务。解决项目引进、建设、启用中存在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工程建设开工时间提前30多天,“全链条”审批效率提高30%以上。
  青岛高新区工业项目“用地一件事”改革清晰展示了全生命用地周期所需的事项,推动了审批服务模式的转变,由“人找清单”变为“清单找人”,工业项目审批服务向“一体化、高效化、链条化”转变。
  案例12:青岛自贸片区:全省率先推出企业经营范围个性化定制服务
  随着“四新经济”成长壮大和企业经营活动多样化发展,企业在经营范围登记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拓展需求,新兴业态企业对于标准化经营范围表述也提出了更具特色和个性化需求。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片区)锁定企业需求,深层次挖掘商事登记改革延伸价值,推出企业经营范围个性化定制服务新机制,以经营范围标准化为基础,为企业登记注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提供便捷服务和集成化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登记便捷化和经营发展多样化需求。
  一、主要做法
  (一)实施经营范围个性化自主公示。针对部分新兴行业领域的企业存在主营业务和经营活动个性化表述无法得到有效覆盖的问题,通过研究片区产业构成及行业分布,锁定企业需求,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营范围规范表述目录基础上,结合片区产业特色,聚焦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等相关领域,细化梳理形成5大领域290条自贸特色可公示经营活动项,通过嵌入式挂件的开发,在企业设立登记和变更登记环节增加“个性化”“特色化”经营活动自主公示模块,支持在企业自主勾选经营范围规范条目项下的特色经营活动,在青岛企业开办一体化平台上进行自主公示。
  (二)搭建经营范围智能转化规则。通过建立企业经营范围的批量智能转换规则,统一将企业登记信息中非规范表述的经营范围智能转换为规范的经营范围表述,有效帮助办事人解锁规范表述并直接代入使用。同时,结合片区产业特色、场景需求,设置多样性主题套餐,梳理完成16大类,115个小类“主题套餐”应用供企业选择,存量企业可“一键”智能变更标准化经营范围,提升查询、登记便利度。
  (三)实施政策服务精准推送。通过依据企业经营范围、行业等身份标签以及业务办理行为,精准锁定企业需求,系统梳理、集中并结构化管理各类政策,重构政策细项与企业行业领域、经营范围、经营区域等的关联关系,通过前端应用实现政策、服务的精准匹配和推送,梳理定制600余项围绕纳税、社保、用工、融资等方面的个性化奖励补贴告知提示项,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四)进行经营范围、名称行业数据统计分析。围绕经营范围规范和名称行业规范化表述及应用情况,收集沉淀某时间内查询最多的词汇表述,通过一手数据对企业经营范围规范表述热点、应用热点(包括热门搜索关键词、热门条目、热门主题套餐等)进行挖掘分析。同时,支持名称行业表述的使用频次、热度和变化分析,支持分区域、分行业、分企业类型进行分析和比较,便于全面了解区域企业经营活动特征规律,为“四新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二、工作成效
  (一)方便经营主体进行特色化经营活动自主展示和推介。“自主公示”在充分尊重经营主体自治、发挥公示公信作用基础上,从登记注册规范化、标准化和企业个性化、特色化有机结合入手,为经营主体自主公示特色经营活动、个性化产品、特色服务和品牌提供了路径,发挥信息公示效能,有效解决企业经营范围无法个性化表述的难点问题,打造了企业宣传免费“广告牌”。
  (二)企业变更经营范围更便捷、高效。“经营范围智能变更”优化了经营范围登记方式和内容,有效解决了企业变更经营范围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企业仅需根据系统提示自主勾选即可全面转化成规范表述,实现经营范围精准匹配,有效提高了经营范围转换的效率和准确度,提升了企业变更登记效率,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有效实现政策、服务点对点精准推送。经营范围标准化全覆盖,为申请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便利了企业更大程度上享受登记注册标准化改革红利,提高企业享受政策的精准度,增强企业办事透明度、便利度和获得感,为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