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行业要闻

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来看上海这些区创新监管好做法

时间:2025-07-30 11:51:37  来源:上海发展改革  作者:促进网
       《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即8.0版行动方案)提出,创新监管方式,拓展非现场检查手段,综合运用大数据筛查、自动巡检、智能预警、态势感知等手段,主动发现识别违法违规线索,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对可以通过非现场检查方式达到行政检查目的、且未发现违法行为的,一般不再进行现场检查;优化对特色集市、外摆位、疏导点、管控点等街面环境治理,科学制定执法检查方案,调整监管模式和检查频次等。
  黄浦区在全市率先推出“无感监管”楼宇(园区)机制,逐步构建行政检查“无事不扰”、服务企业“精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长宁区三措并举构筑直播合规“防护网”,创新直播智慧监管新模式助企行稳致远;闵行区运用“空中哨兵”延伸监管应用场景,构建起“天网智监”新模式;奉贤区“扫码摆摊”被誉为“一码靓一城”,一起来看→
  黄浦:在全市率先推出“无感监管”楼宇(园区)机制,逐步构建行政检查“无事不扰”、服务企业“精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黄浦区作为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63亿元,居全市首位、全国前列。楼宇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刷新城市高度的同时也增添了经济厚度。黄浦区有重点楼宇130余幢,全区大量企业集中在楼宇里,区域企业“密度高、流动性大”的特征尤为显著,基层监管面临覆盖范围广、动态掌握难等现实挑战。
  为破解“高密度、强流动、难覆盖”的监管难题,今年2月,黄浦区在全市率先推出“无感监管”楼宇(园区)机制,将bfc外滩金融中心、来福士广场、上海金光外滩中心、恒基名人商业大厦、德必外滩we、领展企业广场、上海广场等7家重点楼宇纳入首批试点。截至6月,7幢楼宇平台录入企业超760户,基本实现了对楼宇内入驻企业的动态掌握和实时更新,逐步构建行政检查“无事不扰”、服务企业“精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治理体系
  从“政府主导”向“政企协作”转变
  共建共治的监管生态圈正在形成。在传统模式下,基层监管对楼宇企业的掌握主要依赖“扫楼式”上门检查,既增加了企业打扰,也耗费了大量行政资源。运营管理方作为楼宇内企业经营状态的“第一知情人”,及时通过“企易注”更新入驻企业信息、反馈经营异常动态、配合风险排查,成为连接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前哨”和“桥梁”。监管干部依托这些信息,通过信用风险模型、投诉举报、历史处罚等各类数据,在企业“无感”的情况下,实现监管的有效覆盖。
  服务理念
  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转变
  政务服务提质提速。“监管不是少了,而是更精准了;服务不仅多了,而且更及时了。”这是多家楼宇管理方和企业对“无感监管”最直接的感受。黄浦区在试点过程中推动属地监管所与运营方建立联动响应机制,围绕“注册指导、年报咨询、广告审查、信用修复、政策送达”等多类场景实现主动服务。例如,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通过“企易注”无须现场提交纸质材料,仅用几分钟便完成了执照注册。这种“企业在前端发出需求、楼宇中端归口反馈、监管后端精准响应”的流程闭环,正逐步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工具
  从“单一采集”向“多元分析”转变
  夯实监管服务的数字底座。“企易注”是黄浦区自主开发的企业登记场地数字化工具,最初旨在破解企业注册登记中“场地材料准备难”的痛点。截至6月,已有153栋楼宇、172家运营主体在平台完成备案,5158户企业享受“零提交”便利。随着平台数据积累“无感监管”试点,“企易注”不再是单一办照工具,而是逐渐演化为多部门共享的监管底座、数据中枢和分析平台。监管人员可基于平台数据进行信用画像、风险预警、产业分布分析,做到“风险早识别、问题早干预、需求早解决”。
  下一步,黄浦区将根据试点运行情况进一步优化合作规约、健全信息边界和数据使用规范,在条件成熟的楼宇园区逐步推广“无感监管”机制,让更多企业在看不见“监管”的情况下,享受看得见的“服务”。
  长宁:三措并举构筑直播合规“防护网”,创新直播智慧监管新模式助企行稳致远
  直播电商作为蓬勃发展的新业态,为市场主体打开了广阔空间。然而,直播用语不规范、宣传内容风险高、企业声誉易受损等问题,不仅增加了经营不确定性,也推高了合规成本,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和市场主体活力的瓶颈。为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长宁区依托全国首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的优势,创新推出“制度共建+数字赋能+服务前移”三位一体直播带货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发展韧性,为直播新业态注入“稳定剂”和“强心针”。
  针对直播电商领域规则模糊、风险预警滞后、企业合规成本高等难题,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企业需求,打造监管与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制度共建,明晰合规“路标”
  一是精准指导定规范。指导拼多多平台制定《商家直播管理规范》,明确禁售名录、违规处理措施及青少年保护模式,为企业规避法律与声誉风险设置“安全阀”;二是标准引领降成本。联合美腕、百秋等6家区域重点企业,共同制定全市首个《电商主播直播用语规范》团体标准。该标准规范直播全流程(开场、宣传、互动、结束)用语,显著减少因用语模糊或不当引发的沟通成本与违规风险,让合规运营“有章可循”。
  数字赋能,架设风险“雷达”
  一是市区联动强支撑。建立全市首个区级直播监测分中心,无缝对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监测评价中心。在市市场局指导下,对重点平台及高峰时段实施精准监测,实现违规风险提前规避;二是ai监测实时预警。运用ai、大模型技术,对抖音、快手、淘宝、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百余个重点直播间的视频、语音等多模态内容进行扫描。一旦发现违法线索,系统自动触发“交办-响应-处置-反馈”闭环流程,助力企业将违规内容与重大舆情扼杀于萌芽。“以前靠人工盯,风险发现总慢半拍。现在有了智慧监测,就像装上了‘风险雷达’,心里踏实多了。”区内某头部mcn机构负责人表示。
  服务前移,配备贴身“顾问”
  一是监测点授牌促自控。在百秋等5家直播企业及园区设立并授牌“直播监测点”,赋予企业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合规提示能力,推动合规管理从“被动监管”向“主动防控”转变,大幅提升企业自身合规效率;二是深度赋能建体系。通过上门服务等方式,指导企业搭建电商直播领域首个实时消音内容安全监测平台,深度融入智慧监管系统。企业得以无缝对接监管标准与工具,系统性规避运营风险。
  长宁区直播监管新模式的创新实践,成效切实惠及市场主体:合规成本有效降低,清晰规则指引与智能监测工具,显著减少企业在培训、排查、公关等方面的投入;运营风险可知可控,“数字雷达”实时预警,“监测点”赋能自控,让风险可预警、可干预、可闭环;企业安全感与预期稳定性显著增强。发展活力有效释放,企业得以更专注于市场拓展与创新,提升运营效率。
  直播带货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是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制度共建明晰规则、数字赋能精准预警、贴身服务提升能力,有效将监管要求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合规助力。下一步,长宁区将持续深化应用、拓展覆盖、优化技术,为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贡献更多“长宁方案”。
  闵行:运用“空中哨兵”延伸监管应用场景,看见不可见,抵达不能达
  曾经,大型起重机械高处的操作细节、观光车在园区角落的行驶速度、隐蔽角落里的黑加油站点,是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难以实时、全面监管的“盲区”。近日,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创新运用无人机技术,对浦江郊野公园和黄浦江沿线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巡查。
  “鹰眼”巡天
  高处隐患尽收眼底
  在黄浦江沿线某大型码头,无人机轻盈飞抵22米高的门座起重机旁。通过高清镜头,执法人员远程清晰地“捕捉”到吊臂状态、重量限制器、起升限位器等关键安全装置细节,实时回传画面,使高处隐患和危险区域人员活动一目了然。
  精准“猎”违
  无牌叉车即刻“落网”
  无人机返航途中,还在码头远端作业区域敏锐地发现了一台未按规定悬挂牌照的叉车,涉嫌未办理使用登记。执法人员立即依据无人机提供的线索进行现场核查,证实其存在违规,并监督使用单位将其搬离作业区域,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公园“监”行
  观光安全全程护航
  在浦江郊野公园,无人机则化身为灵活高效的“移动监测点”:其搭载的测速功能显示,公园内的旅游观光车在转弯时车速均严格控制在5km/h以下,符合安全规范要求。
  同时,无人机拍摄的高清图像清晰识别出观光车上张贴的特种设备使用标志,显示其中一台观光车检验有效期即将于本月截止。执法人员随即督促运营单位立即安排报检,杜绝超期使用风险。
  科技加持
  “天网”覆盖消除死角
  本次巡航,无人机的视野优势还延伸至浦江园区周边撬装加油设施及隐蔽空地。执法人员借助其高空视角,协助检查撬装加油设施规范运营,排查疑似黑加油站非法点位,实现了监管触角的区域全覆盖。
  从高空俯瞰全景到细节精准洞察,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此次运用无人机作为“空中哨兵”,有效突破了人眼局限与物理阻碍,构建起“天网智监”新模式。未来,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探索和深化科技监管手段的应用,为守护城市运行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奉贤:“扫码摆摊”被誉为“一码靓一城”
  一大早,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一家麻辣烫小店门口便摆开了餐桌餐椅。老板表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只要扫一扫奉贤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最新研发的“沿街商铺码”,就可放心摆摊,这种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可以说是“一码靓一城”。
  “奉贤‘一码靓一城’创新应用是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城管执法部门要不断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城管执法工作规范性、权威性和精准度,有效化解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升各类市场主体感受度,在打造更多彰显城管温度的创新应用上走在前、作表率。”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市城管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说。
  “一内一外”打造数字底座
  近日,外卖员老李在四团镇找到了党组织。他扫了“沿街商铺码”,点击进入“流动党员报到”栏,即实现“码”上报到。
  奉贤城管局数字化建设负责人说,小小二维码不仅包含沿街商铺的行政检查数据,还集成了街区党建、开店指引、诉求上报、食安公示、在线普法等九大服务。在满足日常执法需求的同时,开通了业主端、市民端通道,推动城管执法与行业资源、市场需求的充分融合。
  “沿街商铺码”是奉贤多年来持续推进数字城管建设的一项新成果。据悉,2015年以来,奉贤城管局便启动数字化建设,从基础软硬件建设,到集成海量数据打造城管数字底座,再到研发符合城管需求的各类应用场景,数字化变革稳步推进。
  据介绍,奉贤城管数字底座主要来源于“一内一外”两个通道。对内整合执法办案、勤务管理、诉件处置以及户外店招备案等内部系统数据,形成内部数据库;对外打通与其他公共数据链的共享通道,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
  “筑牢数字底座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实现精准执法和服务为民的基本保证, 研发‘沿街商铺码’,鼓励商户‘码’上申报、执法人员‘码’上管理、市民‘码’上参与,实现数字流转从单向管理到内外交互,在激活数字潜能的同时,为丰富数字底座打开引流阀门。”奉贤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说。
  “一前一后”丰富应用场景
  “这是第二次违法了,不能免罚。”面对一家二次违法的汽车美容店,金汇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出示了移动执法终端里的执法记录,然后给商户开出罚单。
  “轻微违法‘首违免罚’,很多当事人常常辩解自己是‘首次违法’,有了数据留痕,执法更精准了。”金汇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表示,奉贤城管在全市率先研发上线“电子《责令改正通知书》应用场景”,确保所有执法数据随时随处留痕。
  据悉,奉贤城管局坚持“多烧脑、少花钱”理念,鼓励广大执法队员根据实际需求自下而上推进应用场景的研发。
  奉贤城管的应用场景研发主要聚焦于“一前一后”两大领域。“前”即做优前台服务,不断满足人们新期待、新要求。例如在全市首创法律文书“随申办”非现场送达应用场景,在不改变当事人使用习惯、不增加手机应用软件的前提下,实现法律文书“网上送”罚款“在线缴”。
  “后”即做实后台执法,积极回应广大执法队员的执法需求。例如在开具电子《责令改正通知书》的同时,配套研发全市行政执法系统首个“随申码身份核查”应用场景,实现当事人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
  数字变革重在“实战管用、群众爱用、队员受用”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只有激发全体执法队员的聪明才智,才能让创新成果源于基层而归于基层,变自上而下的被动应用为上下融合的主动创造,从而打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任督二脉”。
  “一上一下”实现智慧治理
  西渡街道城运中心的派单管理系统显示,有市民投诉:沪杭公路上一家超市跨门经营。城运中心随即给西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派单”,不到一刻钟,执法队队员便赶到现场,劝导商户恢复正常经营秩序,处置结果同步回传,并反馈给投诉的市民。
  “‘沿街商铺码’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上传通道,实现‘事发有上报、事中有处理、事后有反馈’,‘一上一下’形成治理闭环。”西渡街道城运中心主任说。
  据介绍,要实现这一闭环,奉贤在全市率先打通各行政执法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执法信息的交互流转。同时,早在2023年,奉贤城管局就研发应用了上海首套跨平台全流程诉件处置系统,城管部门从城运中心接单后,无需手工翻录即可实现案事件的派发和处置,大大提升了城管诉件处置的动态分析和研判能力。
  在奉贤区城管执法局指挥中心,全区29000余路街面共享探头组成的街面监管网络接入此处,此外涉及市政、绿化、建设、房屋、环保等领域的各项管理数据在这里也是一览无余。
  这是“一码靓一城”的“信息中枢”,信息流的上下交互,既可第一时间完成任何违法行为的视频确认,还可对全区街面秩序开展24小时不间断智能巡查。同时通过扁平化指挥系统,实现精准快速执法和城市智慧管理。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