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互联网创业

互联网创业绕不开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6-10-02 11:45:55  来源:一点资讯  作者:
        无论是传统时代的创业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试错,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和传统时代的创业还存在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企业的增长方式。传统线下的企业随着时间成线性增长,都是靠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所以要形成竞争力,也必须在对手走过的道路上再走一遍。而互联网企业则是指数型增长,只要将用户推到一定数量,后续的流量将呈现爆发性增长。传统企业线下花了很多年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跨越了,国美电器就是如此,黄光裕还在想靠门店规模形成竞争壁垒的时候,阿里和京东早就另辟蹊径直接超越了。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性,才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对象。
        但无论是传统时代的创业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试错,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创业是动态博弈,各种技巧、感知、判断都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业实践中体会和把握。
        做渠道还是做内容互联网创业的方向无非渠道和内容两类。在互联网企业的四类典型业态中,生态型企业和平台型企业指向的是渠道,而品牌型企业和工匠型企业指向的则是内容。渠道模式的特征是高度同质化和无限扩张性,规模越大,收益越高,边际成本也趋向于零。内容型创业的核心是产品,从内容属性分为咨询、商品和服务,共同的核心是创造好的消费体验。在互联网商业里,两类创业模式并非相互独立,更多的是相互依存,渠道型企业需要内容型企业来实现它的“互联网+”,而内容型企业又依靠渠道型企业来实现它的“+互联网”。
        渠道模式是早期互联网创业的理想方向选择。在传统时代是很难想象把海量的人聚拢在一个平台里进行货物商品的买卖,但互联网轻易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为平台型创业提供了可能性。互联网创业的如火如荼,是因为一扇新的门刚被打开,里面有足够的空白地带,所以短时间内会吸引大量创业者蜂拥而入,但空白地带渐渐填满时,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创业的阶段性饱和。目前,平台型企业创业的时间窗口期正在慢慢关闭。
        渠道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台模式,一类是广告模式。平台模式的特征就是无限连接买卖双方,形成交易闭环,自身承担交易中介。广告模式本质上是出租流量,通过一个中心汇聚流量,这个中心可能是一个公众号、自媒体或某个网红,然后将汇聚的流量嫁接到某一商品或服务上形成流量变现。流量中心充当的是渠道功能。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平台模式是通过发展双边市场来形成流量,而广告模式是通过中心汇聚流量后延伸出市场,本质都是渠道,只是发生的路径不同。这也限定了两种模式最后的结果,平台模式更容易做大,广告模式则规模有限。但也正是因为规模小,广告模式的创业机会更多,平台模式由于同质化竞争,如果做不到第一最后就没什么大的机会。
        相比于渠道型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内容型企业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平台模式在最终结果呈现的数量上是非常有限的。而内容型企业一方面存在行业的多样性和产品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即便是在一个行业内也很难形成单品垄断,因而释放的创业空间就会很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品牌在诞生也说明了这一点,基于传统时代的行业品牌会逐渐被更多新生代所抛弃,一代人需要一代人的记忆,当前正是所有行业进行品牌重建的时期,一方面老的品牌在塌陷,一方面新的品牌还未形成,谁能在这个阶段创造出基于互联网的新品牌,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行业竞赛中胜出。
        互联网内容型企业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第一,对于实物类产品,通过互联网优化自身系统,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运输物流到品牌推广和线上支付,将互联网变成提升效率重构品牌的工具。第二,对于虚拟化产品,产品可以不赚钱,依靠产品获取流量,后续变现,产品走向渠道化。现在不仅虚拟化产品,实物型产品也有这个趋势,免费印刷名片,免费注册公司,免费吃包子,免费化妆,免费试听等等,根本上是出让一部分利益作为换取流量的代价。因此,传统商业的互联网化,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产品的互联网化,二是运营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创业有一个陷阱那就是重视用户却不重视交易,很多创业者甚至说不清楚自身的盈利模式关于两类企业的盈利模式,这里可以区分一下,内容型企业最好理解的模式就是赚取利差,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生产成本。渠道型还有一种模式的盈利方式就是返佣,也就是过路费模式。除此之外还是有的就是用增值服务收费,前提是只有在体量规模达到一定级别的时候,才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盈利。BAT三大巨头本质上没有一家是通过销售货物来赚钱的,它们更多的是在实现全连接的基础上提供相关服务。阿里巴巴作为最大的电商巨头,但它并没有自己的商品,只是在连接卖方和买方的基础上提供各自所需的服务,本质上是服务商。这也就是生态型企业的特征,它自己像交易所,是实现交易的基础。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内容型企业靠卖自己的货赚钱,渠道型企业有两类,平台模式是靠帮别人卖货赚钱,广告模式是靠卖别人的货赚钱。
        直接交易还是间接交易互联网创业有一个陷阱那就是重视用户却不重视交易,很多创业者甚至说不清楚自身的盈利模式。用户本质上可分为交易型用户和非交易型用户,真正有效的是前者,这也是为什么电商平台普遍估值较高的原因,因为像音乐、图片、文字这类互联网上的内容虽然也能吸引很多用户,但是不具备交易的价值。而商业最本质的环节正是交易,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没有交易的互联网公司普遍估值较低。对投资人而言,他们更偏向盈利模式清晰以及能迅速形成交易规模的初创企业。因而,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必须想明白在哪个环节介入交易以及交易的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量的问题。
        从交易环节的发生环节来看,大致可分为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直接交易最典型如电商和O2O,直接进入交易环节实现流量的变现。而间接交易往往是需要绕个弯,通过解决用户的其他需求才能绕到交易环节,如美图秀秀、360、迅雷等,其实都属于这一类。这类企业往往会先通过一类免费的工具吸引用户,在沉淀海量用户之后,才引申出交易的环节,或广告或增值服务或商品销售。因而这里就存在两个核心问题:一、必须是基础性工具才能实现用户的最大量积累;二、后期流量的转化程度要高,流量要具备转化价值。
        互联网创业的时间窗口和企业数量最终都是有限的,不会无限制地延续创业的热潮。尤其是商业模式层面的创业,当各行业内容被填满之后,也就没什么机会了互联网创业,选择直接交易模式要优于间接交易模式,因为后者的环节更多,且引流环节的需求必须是基础性的,只有基础性的需求才能形成海量用户,才具备商业价值。如果只针对一部分人,不仅做流量的成本高且最后转化成的交易量也非常有限。这里还有个转化率的问题,有些流量其实是没用的,因为不具备转化成交易的可能性。流量只有能转化成交易量才是有效的。直接交易的好处就在于交易发生的直接性,且流量都具备交易价值,能迅速形成交易规模,交易的规模也就意味着利润的规模。所以目前国内市值最高的前二十家互联网公司,一半以上都是直接交易模式。像豆瓣、知乎、天涯这类公司,虽然也有很高流量,但没有清晰的交易环节,而像脸萌、足记、无秘这类爆红一时的公司除了本身产品不具备持久性能外,还看不到交易的可能性,所以很快就陨落了。陌陌现在也面临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工具类模式都面临这个问题,如果工具本身不收钱,那么如何引申交易?如何盈利?也只有百度和腾讯这类满足人们基础性需求,具备海量可转化用户的互联网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间接交易的可持续性,一般的工具很难做到。例如奇虎360,虽然也名列前茅,但到了移动互联时代优势正在渐渐减弱,如果不能出现杀手级应用,估值可能会越来越低。而京东则正好相反,蒸蒸日上,这里有个核心因就是交易的直接与否,360的交易是后置的,是在免费工具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前端的免费工具被替代,那么它就丧失了交易的基础,利润下降是自然的事。这就很考验引流工具的基础性和长久性。而直接交易模式就不需要考虑这些,它的用户就是它的客户,交易就是它的基础功能。只要保持流量的持续性,就能形成可持续的利润。
        抢时间窗口还是要规模效应互联网创业的时间窗口和企业数量最终都是有限的,不会无限制地延续创业的热潮。尤其是商业模式层面的创业,当各行业内容被填满之后,也就没什么机会了。对于趋势的预测和对时间窗口的把握就对每一个创业者都显得非常重要。抢占先机,容易处于有利地位。当然也不能太超前,太靠前容易成为烈士,在合适的时候去做合适的事,并保持在第一梯队,才更有机会。互联网创业就是这样,因为是同质化的平台,所以最终体现在规模效应,规模大的挤压规模小的。
        创业第一要顺势而为,也就是找准风口。第二要迅速做规模。边做规模边融资,拿到融资拼命跑,一定要跑进第一阵营。第三要根据形势调整战略战术,把握好竞争节奏,与竞争对手血拼,看谁能活下来。最后,冲刺抢占最大市场份额,争当市场第一。在第三阶段,往往是最难的,需要不断的坚持,比拼的是耐心和毅力。相对于传统商业里的创业能成为独立事件,互联网创业很大程度上则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群体赛跑,获奖者是极少数人,多数人只是参与者,创业者应该明白这一点,肉搏战是每个互联网创业者所必须面对的。
         建设强关系还是弱关系?
        互联网创业最根本的理解就是重新构建关系,主要有强弱两种关系。强关系表现为高黏度性和不可替代性,弱关系表现为低黏度性和可替代性。只有构建起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强关系才是护城河的意思。在弱关系基础上虽然也具备创业机会,但总体上缺乏稳固的基础,难以持久。创业要寻找能构建起强关系的领域,弱关系本质上并不适合创业。
        强关系的构建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广度和规模。内容足够综合覆盖面足够广,BAT就属于这一类,庞大的规模已经使得没有人可以摆脱它们,具备非常强的连接性。二、深度和重度。大部分垂直类平台都是从这个层面构建强关系的,当把一个品类或者一个人群做得足够深的时候,就可以牵住一部分流量,综合型平台很难在单品深度上比得过垂直型平台。三、唯一性产品或技术。也就是只有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东西。最典型如苹果,它是具备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可以是技术,可以是手艺,也可以是品牌,但一定是不可复制的。它能构建起强关系。四、情感和人格。情感是说不清楚的,就是认定你了,不管你好不好,就是为认定埋单。这也是强关系,具备黏性和不可替代性,问题是最终规模非常受限,且存在时间层面的波动性。
        弱关系的陷阱主要在工具类创业,目前很多工具类创业出现的问题就是要么短期强关系,要么根本就是弱关系,这都不构成长期使用的基础。工具类创业最核心的是在强关系基础之上形成长期稳定的有效应用。所谓有效应用也就是具备交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工具类创业主要有三点:一强关系,二长期稳定性,三实现交易转化。还必须是三者皆备。
        工具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工具作为解决某一需求的载体,更具备稳定性形成流量的两种方式:工具or媒体但凡能形成关注度的,都是流量入口。区别在于覆盖率、持久性和转化率。工具和媒体是流量汇聚的主要两种方式。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工具要优于媒体,主要是因为工具能实现无区别的长尾覆盖,使用的持久性稳定性以及交易的高转化率。媒体的优点是流量获取的成本很低,但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缺乏长期关注的稳定性基础,属于短暂的眼球抓取,并且只能覆盖一部分人群且无法转化成有效交易。所有靠媒体曝光形成知名度本质上都属于这一类,其流量具备一定商业价值,但成长性和规模化都内在受限。
        互联网的流量概念在互联网还没出现之前其实已经有了,名人就是典型的靠出售流量赚取收益的模式。歌星影星为何动辄百万千万的广告费,其实就是因为他成为流量汇聚中心。这和现在一个简单的APP估值过亿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流量源。真正值钱的不是名人或APP本身,而是他们所携带的千万流量。谁拥有流量,谁就形成价值。这就很好理解为何互联网上那么多人希望搏出位被关注,本质上都是为了形成流量。现在互联网创业开始越来越重视创业者自身的忽悠能力,其意图也是为了低成本获取流量。
       工具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工具作为解决某一需求的载体,更具备稳定性。能形成长期性的有效连接。习惯一旦养成,工具和用户的连接会具备非常强的黏性,不像媒体流量需要不断的刺激,一旦丧失兴趣就会造成批量流失。媒体的流量形成建立在眼球之上,工具的流量形成建立在需求之上。眼球是不具备稳定性的,随时发生变动,而需求是长期稳定的,会形成用户行为的固化。因此,任何一款APP工具只要能解决人们的某一需求,都是存在价值的。问题在于,这种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只有找到具备长期性建立在强关系之上的真需求,才可能真正形成投资层面的商业价值。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