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优秀案例

探索行政审批标准化 武侯经验成全国样本

时间:2016-07-30 09:56:43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
        原标题:成都武侯区探索行政审批标准化
  近日,从深圳回成都创业的张涛走进武侯区行政审批局申请工商营业执照,从申请到领证,只用了短短五天,他见证了高效便捷的“武侯政务”。 
  8年前,武侯区在全国成立首个行政审批局,“武侯标准”逐渐成为全国示范,2014年,武侯区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2014-2015年度“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资源配置集约化、服务指标精细化、审批手续便利化、监管制约立体化,武侯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从制度管理型向标准导向型转变。 
  审管分离: 
  一枚印章管审批,打通最先一公里 
  “我们公司1993年成立,那时跑多少部门,多少天,就别说了。如今,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今年我们年检,在武侯区政务大厅一个窗口一天办完。” 谈及在武侯办“政”事的体验,成都新港城置业有限公司的行政人员赞不绝口。 
  这样的转变可以追溯到2008年,一场被专家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的在武侯开启。2008年12月,武侯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运行,这是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自成立之日起,该区就把22个区级职能部门所承担的共79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到区行政审批局统一办理。 
  “审管分离是为了避免职能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局长谢存亮说,这一改革明确了审批部门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形成了行政审批相互制衡、互为监督的全新运行模式。同时,该区还出台《行政审批新机制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区发改局、区物价局等职能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职能划转到区行政审批局,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工作人员由各行政职能部门原来派驻政务中心窗口的员工担任。 
  过去是多头审批,多头办理,现在只需在区行政审批局一个部门,盖一枚印章,就能办完全部许可事项。行政审批局按经济类、建设类、社会事业类设置三个行政审批科,集中审批全区所有许可事项。经济类事项审批科副科长卫爱玲,是原区民政局派驻政务中心民政窗口的干部。她告诉记者,过去坐在窗口一年接办审批事项仅100来件,而现在一个月就要办理上千件。过去,区民政局3个人干审批工作,而且多是以审代管,审批完成就算了事,“现在不同,审批只需在行政审批局进行,‘节约’下来的两个人留在原来的部门做跟踪和监管。” 
  然而,被“拿走”行政审批权后,职能部门的工作会有哪些变化?武侯区发改局局长邓旭告诉记者,“以重点项目为例,相关科室的要务不再是审批,而是把精力集中到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上。”区行政审批局与各职能部门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机制,及时向职能部门通报审批事项办理情况,为职能部门的后续监管提供全方位信息和支持。同时,职能部门将监管信息及时通报区行政审批局,这些监管信息为年检和变更等审批事项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区发改局负责人坦言,自审批事项划离职能部门后,他们的工作更专一了,避免了由于“审管不分家”带来的暗箱操作等,把权力彻底关进了“玻璃房”。 
  据了解,武侯区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体制上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截至去年,区行政审批局完成审批事项96452件,未发生一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事件。 
  相对集中: 
  一个大厅管服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过去,虽然审批事项不断“集中”,但由于场地限制,职能部门却没有集中在一起,政务中心和职能部门前后台间的沟通协调存在物理空间上的距离,也影响了办理效率,去年国庆假期,武侯区行政审批局、武侯政务中心、14个分散在外的武侯政务分中心,连同14个分中心业务的职能部门,全部搬迁到武侯新城集中办公。这样,群众只需在一个政务服务大厅,就可办完所有政务服务事项。 
  说起此次搬迁原因,谢存亮展示了两组数据:2008年,全区民营企业每年增长4000家左右,2014年,这个增量达到12000家。问题也由此产生:仅1000多平方米的办证大厅每天要迎接2000多人次的办理量,业务多、场地小。 
  “老政务服务中心只有2100平方米,而且智能化程度低,还有国税、地税等14个政务分中心散落在外单干,不仅老百姓办事不方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也不可能做到。”谢存亮说,此轮改革,正是要打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武侯新政务中心面积达到9000余平方米,它的投入运营也是该区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区级各部门所承担的79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后,政务改革的“再提速”。据了解,新政务中心实现了全区行政许可审批和相关行政服务事项办理的100%集中,实现了一个窗口办结行政审批事项。此外,该区还实现了教育、卫生、档案、公安等14家政务分中心的集中办公。 
  标准引领: 
  一套标准管规范,温馨服务不打折 
  在武侯政务大厅内,四川浩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莉前来为公司办理资质换证事项,窗口人员刘忆晴将所需材料和办理流程写在“一次性告知单”上,交给刘莉。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却折射出改革内涵:继建立“审管分离”、“集中审批”制度模式后,启动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各事项服务流程,让办事群众感受到窗口人员温暖而高效的服务。 
  “从服务用语开始,办理人员接待群众该怎么说话,到办理每个流程该如何操作都写进了标准。”刘忆晴介绍说,审批服务全面导入国际质量体系,出台了《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及标准》,全面实施ISO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全面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全面优化审批流程,目前已制定出415项行政审批服务标准。 
  “我们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工作,以‘服务通用基础、服务保障、服务提供’三大标准体系、23个功能模块、415项具体标准为核心,推进审批服务规范化建设。”谢存亮说,“服务通用基础”板块包括行政审批人员行为规范等方面标准,“服务保障”板块包括组织保障等方面标准,“服务提供”板块包括依据法律和法规提供的审批事项等方面标准,凡是涉及政务审批方面的规范都有标准。 
  “标准化”探索推动着行政审批制度的完善,实现了工作规范化,比如固化了科长和办事人员的岗位职责,减少了新入职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熟悉时间,便于行政审批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而新入职人员首要的就是要参加业务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培训和考试。 
  在业务办理上,业务员按照标准逐渐实行了服务岗位“AB岗”制度管理,不再定岗定人,所有办理人员均可随机调度,避免了“忙闲不均”情况。刘忆晴说,“标准化”让她对业务更加熟悉了,“按照标准做,业务办起来更加专业,效率也有提高”。 
  据了解,为了让行政审批标准化落到实处,区行政审批局协调管理科、指导监督科还通过回访企业、调阅资料、巡回检查等举措,对从事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对标考核,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当面指出,还会追究工作人员的相应责任,不让服务质量“打折”。 
  “武侯标准”逐步成为全国示范:2012年,武侯行政服务接受全国专家评估后,以高分通过“行政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区”验收。2014年底,武侯区行政服务标准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2014-2015年度“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成为西部唯一。 
  智能升级:
  一套机制管长效,让信息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 
  “你瞧我注册一个新公司,从拨打96166热线了解注册新公司需要提交的材料,到登录3D实景政务大厅下载表格,再到现场最终办结,原本至少需要两周左右的办理时间,如今缩短到5天就办好了。”张涛觉得,高效的政务环境让他在创业伊始就讨到一个好彩头。 
  “行政审批服务需要智能化,要让信息和数据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据区行政审批局信息中心主任蔡漭漭介绍,该局通过实施电子化审批、完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全面公开审批事项和环节,对各业务窗口受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充分授权到位。 
  区行政审批局建立了96166热线统一对外呼叫平台,行政审批实行“O2O”线上线下服务运行,基本实现了办事群众只用拨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想。 
  在以“标准化”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该区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政务云”、“行政审批共享系统”、“3D实景政务大厅”……从虚拟平台到政务应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子政务链”,可以7×24小时接受办理需求。网上受理后,办事人员只要走到政务中心就能收到信息推送,排号之后就能及时办理业务。 
  除了服务平台的创新,在服务方式和体系上也大胆创新:推行O2O线上线下全程免费帮办、“进楼宇进企业”联合年检、审批缺件“容缺办理”、重大项目预报跟踪全程代办等,实现了服务流程优化再造,拓展标准化服务的外延内涵。同时,该区建立了三级政务联动机制,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并联网运行,探索推进全区联网审批,方便企业和公众在武侯全域办理事项……去年5月,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将武侯确定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正式担负起国家级改革探索的重任。 
  改革在提速,以“标准化”引领的政务环境“软硬件”双提升也让老百姓的满意度节节攀升。去年,第三方测评机构对该区政务公开、便民设施、服务环境等42项内容进行“明察暗访”,共采集有效问卷样本2945个,测评显示,武侯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和公众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达到93.45,连续6年达“很满意”水平。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