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优秀案例

广东营商环境改革经验系列(全载)

时间:2023-07-05 10:23:31  来源: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作者:促进网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2021年,省委深改委将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新发展阶段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的重要任务。为展现近年来我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我委即日起陆续推出广东营商环境改革经验,供各地互学互鉴、共同提升,敬请关注。
    1.佛山市探索资金直达改革
  全国首创政府补助“秒到”企业和个人
  聚焦破解惠企利民政策兑现难题,佛山市财政局按照佛山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依托“佛山扶持通”平台,推进政府补助(扶持)资金直达企业个人改革,打造“秒速直达+限时直达”两大改革措施体系,建立财政奖补资金快速拨付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补助“秒到”企业和个人,切实跑好惠企利民资金从佛山市县基层到企业个人的“最后一公里”。
  一、主要做法
  一方面,实施补贴资金秒到企业个人的“秒速直达”改革。对于条件明确、标准清晰、以政府掌握的客观数据为资金发放依据的非竞争性补助扶持政策,推行“秒报秒批秒付”。“秒报”,即平台整合多部门业务数据,自动为申报主体匹配要素信息,企业(个人)只需确认信息无误,即可一键“秒报”,免去了跑部门、开证明、交材料的麻烦。“秒批”,即取消层层报批、人工审核的传统做法,依托大数据比对结果进行在线“秒批”,将以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审批过程压缩为几秒钟,做到即来即批、无人干预、公平高效。“秒付”,即将平台与微信支付、代理银行等支付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在平台“秒批”后实时传输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收到指令即将资金拨付至企业(个人)银行账户,实现即批即付、秒速直达。
  另一方面,对于不具备“秒到”条件的政策,实施以承诺兑现时限为主要特征的“限时直达”改革。主要实施政策服务5个标准化:一是服务标准化。依托平台和行政服务中心政策服务窗口,提供标准化、无差别服务,做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二是指南标准化。编制统一要素的办事指南,让政策轻松读懂、企业一目了然。三是流程标准化。减掉不合理、不必要程序,确定出基本业务环节,不允许超范围随意增设环节。四是材料标准化。以清单形式一次性列明政策申报所需的全部材料及要求,做到清单外无材料、清单外无要求,让企业群众一次办成事。五是时限标准化。引入“限时办结”机制,承诺从政策申报到资金兑现的时限,确保政策兑现可预期。
  二、取得成效
  截至2022年1月底,“佛山扶持通”平台已累计发布惠企利民政策1000多项,注册企业超6万家,提交项目超16万个;注册个人超36万人,提交项目超26万个;累计发放财政奖补资金近115亿元,改革已拓展至佛山市、区两级。其中,秒速直达方面,推出工业用气补贴、个转企、小升规、“数字贷”贴息、汽车消费补贴等30项政策,共超18.6亿元政府补贴“秒到”企业个人,惠及2.4万多家次企业、22.7万人次,企业群众拿钱从原来耗时半年甚至1年多变为只需几秒钟。限时直达方面,佛山市已推出113个标准化事项,平均兑现时限从原来4个月压缩为2个月,时限压缩约50%。  
  2. 深圳市在全国首创
  “企业投资备案秒报秒批一体化”智慧服务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依靠“智慧发改”平台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让秒批改革再升级,在全国社会投资领域率先推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延期“秒报秒批一体化”智慧应用。
  一、主要做法
  一是以企业需求为中心,重点开发便于企业的服务接口应用。依托i深圳APP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专区和广东省政务服务网网上服务窗口,多渠道提供服务,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可随时随地自主申报,打破办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实现无感秒报。以广东省电子证照库、深圳市资源共享平台及政府数据库为后台支撑,系统自动匹配表单推送填报信息,让企业无感秒报。三是实现6秒内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再造办理流程,在系统内嵌结构化匹配逻辑算法,实现系统自动审核比对,从事项申报至审批结果自动生成仅需6秒,大幅压缩企业办理时间。四是以信用监管为基础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事前,通过大数据比对企业信用信息,对信用良好企业提供秒批秒报一体化服务;事中,企业在办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失信行为反馈至信用监管平台;失信企业不再享受“秒报秒批”服务,依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处理。
  二、取得成效
  2021年,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在i深圳APP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专区及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网上服务窗口为1651家企业提供服务,“企业投资备案秒报秒批一体化”改革服务项目总投资额超千亿元。秒报秒批一体化,利用科技为政务服务赋能,节约企业时间成本,加快企业资金流动,让企业办事更加高效便利。
  3.湛江市聚焦重大项目攻坚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湛江市聚焦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和落地推进能力建设,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突出抓好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等重大标志性项目,紧扣企业需求,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服务。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为项目谋划落地、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支撑湛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机制,为项目提供制度保障。出台《湛江市重点项目总指挥部组建方案》,湛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导,每月召开或按需随时召开总指挥部会议,领导和统筹推进全市重点项目的谋划建设工作。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张作战表、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并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实行挂牌督办。
  二是超前谋划,为项目提供发展方向。制定《湛江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着力建立健全前期预备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前期工作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推动更多前期预备项目尽快落地实施。正在编制《湛江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着力建立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前期工作经费管理机制,湛江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对投资的撬动、拉动作用,该办法计划近期印发实施。
  三是步步跟进,为项目提供贴身服务。成立湛江市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工作专班,以常态化机制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如期签约、开工、竣工和投产。积极对接协调国家、省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项目用地指标、能耗指标等各项报批工作遇到的问题。不断加大对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力度,提高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2021年共启动投资审批绿色通道50次,开展容缺审批服务1241次,全程代办37次。
  四是环环相扣,为项目提供要素保障。以湛江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用地用海用林审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用地、用海、用林手续优化为统一受理并联办理,有效缩短前期手续办理时限,简化流程,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二、取得成效
  在重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下,2021年,湛江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6.08亿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工业总产值达549.5亿元,投产四年累计利润总额超百亿元,创下投产到年度“达产、达标、达耗、达效”的“湛钢奇迹”;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累计加工原油1438.07万吨,产值达816亿元。投资553亿元的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目前已获得省发展改革委核准,从签署合作备忘录到正式启动仅仅用时16个月,刷新了招商引资的“湛江速度”。
  4.珠海市二手房交易
  “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五合一
  珠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珠海市银行业协会联合推出“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五合一业务,实现买卖双方“只跑一趟银行、只交一次材料”即可完成还清原贷款、申请新贷款、解除抵押、二手房交易、房产抵押五项业务,让二手房交易省钱省力省时省心。
  一、主要做法
  在流程方面,实现一站办理,大幅提高效率。按照传统二手房交易模式,房主转让尚在银行抵押的房产,必须先还清原来的银行贷款,再解除抵押,才能进行二手房交易,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需要在银行、登记部门来回跑三四趟,花费两个月左右才能办理完毕。珠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依托在银行设置的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和已搭建的“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优化办理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合并办理环节,运用信息共享、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大数据核验等技术,提供不动产登记与商业贷款“一站办理、一窗服务”。二手房买卖双方直接通过银行进行交易,向银行申请“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的同时提交纳税及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买方银行贷款申请获得批准后,原业主的按揭抵押注销,同时新业主的按揭抵押设立、抵押放款手续一并办好。做到“只跑一趟、只交一套材料”即可完成还清原贷款、申请新贷款、解除抵押、二手房交易、房产抵押五项业务。
  在资金监管方面,签订三方协议,保障交易安全。买卖双方与银行签订三方资金管理协议,约定在买方贷款银行抵押权首次登记完成后,从资金监管账户直接将房款划转至卖方贷款还款账户,剩余款项再划转至卖方个人银行账户,解决“转贷”中卖方向原贷款银行提前还贷的资金来源问题。如二手房在交易过程中因发生查封、限制交易等情况对买卖双方或贷款银行可能造成损失的,登记部门即时退件,银行则将资金原路返还,避免双方发生资金纠纷,提高二手房交易效率,保障了不动产交易安全。
  二、取得成效
  “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五合一模式是在跨部门信息共享合作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机制、优化办事流程的鲜活经验,在节约消费者“赎楼”费用的同时,大幅提升二手房交易效率。以价值1000万元的房产为例,按七成贷款额及原1个月贷款期计息,卖方可直接节省“赎楼”融资成本15-20万元。
  2021年,珠海市共通过该模式办理22宗业务,不动产登记业务(抵押权注销登记、二手房买卖转移登记、抵押权首次登记)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包含金融业务在内的二手房交易全流程由2个月压缩至2周。
  5.江门市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
  全国首创税证离岸远程智能联办服务
  江门市税务局为破解港澳居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关办事不便难题,结合江门市“中国侨都”的独特背景,在全国率先推出不动产登记税证离岸远程智能联办服务模式,有效降低港澳居民办税成本。
  一、主要做法
  聚焦港澳居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证难题,江门市税务局为不熟悉使用互联网的港澳居民实时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的办事渠道,推出交互式个性化服务,拉近跨境服务距离。
  一是窗口前移,业务办理实现境外电子延伸。依托智能终端设备,突破传统行政区域限制,将“不动产综合受理窗口”搬到港澳地区,打造微型“不动产登记税证业务办事大厅”,港澳居民在本地即可办理不动产税证业务,切实减轻缴税办证负担。
  二是远程辅导,实时提供交互式个性化服务。港澳居民使用智能终端即可实时远程对接江门市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通过语音视频与窗口人员“面对面”交流咨询、办理不动产税证业务,享受零距离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服务。
  三是操作便捷,最大限度精简压缩办事流程。在窗口人员实时视频辅导下,购房人通过智能终端设备点选办理业务、上传身份证明、商品房买卖合同编号和家庭成员信息,即可完成申报纳税和办理不动产权证业务,全程无需提供合同、查房查册、权调、测绘等证明,电子税票即时出具,并可选择继续申报电子证照,或者等待证照邮寄到家,实现不动产缴税办证零出关、免跑腿。
  二、取得成效
  在税证离岸远程智能联办模式下,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从原本要向税务、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最多提交3套31份材料,到现在缩减精简资料100%;全自助办理、全流程无人工干预“智能秒批”办税办证,不超过8分钟即可完成全链条一手房登记,全程提速四倍。此外,通过“非接触式”跨境缴税办证服务,大大节省港澳居民往返内地的时间和费用,有效解决疫情期间办证难题。截至2021年底,共有1763宗港澳居民购房税收业务通过不动产登记税证离岸远程智能联办模式办理。
  6.珠海市推出“非接触式”税费服务
  打造“10分钟党群税费服务群”
  珠海市税务局聚焦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推广“非接触式”税费服务,致力打造“10分钟党群税费服务群”,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便利化服务,让纳税服务更暖心,让企业发展更省心。
  一、主要做法
  一是聚焦便民服务,就近办理贴心给力。主动融入政府服务系统,依托村镇(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便民办税点”,手把手教纳税人使用电子税务局完成发票代开、个体缴纳、社保办理等业务,推行税费办理“不出村”“不离岛”“进社区”,切实解决海岛及村镇办税难、缴费难的问题。
  二是聚焦协同服务,银税互联方便快捷。在全省率先推出“银税互联”2.0模式,充分利用银行网点众多、服务覆盖面广的优势,在银行智能柜员机上线跨平台自助办税系统,拓宽税费事项办理范围,纳税人缴费人携带身份证即可在家门口的银行网点智能柜员机办理申报纳税、社保费业务、证明办理、信息查询等四大类共41项常见税费事项,为纳税人缴费人节省办税缴费时间、成本。
  三是聚焦专业服务,一企一策精准赋能。坚持“产业第一”,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及企业涉税诉求,分析企业申报数据、财务报表数据、发票数据,依申请对跨境投资、股权转让等6类重大复杂涉税事项提供税收事先裁定服务,为纳税人定制“一企一策”税收专属服务手册,助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聚焦集约服务,线上服务提质增效。建立市、区两级集约处理中心,对4大类215项全局性涉税费事项电子化、集约化处理,实现纳税人缴费人线上申请业务实时响应,电子化服务管理业务集中高效,2021年珠海市线上申请事项平均办理时间从2.8天大幅缩短至1小时内,大大减少纳税人等候时间。
  二、取得成效
  截至2021年底,珠海市税务局先后在斗门区、平沙镇、桂山镇、担杆镇、万山镇的143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便民办税点”,累计服务超18000人次;跨平台自助办税系统办理业务106596笔,服务纳税人缴费人67499人次,满意率100%;各类税费事项网上办理率93.77%,线上业务办理响应率稳居全省第一。通过完善纳税人精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7.中山市建立“信用+电子保函”模式
  助力企业投标“快”又“惠”
  2020年,中山市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试点应用电子保函,创新推出“信易保”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并促进电子保函在建设工程领域进一步推广,有效为广大中小微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减轻负担。
  一、主要做法
  一是项目服务“指尖办”。投标企业在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获取招标文件参与项目投标时,通过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在线申请电子保函开具,无需上传和录入信息,系统通过银企直联自动识别担保费用,缴费后实现“秒级”签发。
  二是守信激励“享优惠”。将国家下发的红黑名单嵌入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参与投标的企业线上签署信用承诺书,系统自动筛查比对信用红黑名单,为信用状况良好的红名单企业降低担保费用、简化担保程序。
  三是投标信息“保密严”。利用加密技术手段加强数据信息保密性,对投标企业申请保函的标段信息采取加密处理,确保保函数据交互的安全、稳定和深度规范融合。
  四是风险监管“早预警”。电子保函服务平台直接对接多家金融机构系统,将企业信用信息自动推送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及时掌握企业守信和失信信息,提前作出风险预判并针对失信企业制定制约举措,让失信企业无处遁形。
  五是平台对接“覆盖广”。电子保函服务平台覆盖了银行金融机构直开式保函、专业担保公司保函、保险机构保证保险保单等三个领域,接入金融机构数量从试行阶段的5家增加至目前的12家,为参与项目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选择空间,通过形成竞争促进服务不断升级。
  二、取得成效
  截至2022年2月底,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已开具56574笔保函,涉及缴纳保费0.38亿元,可担保的投标保证金总额146.65亿元,为投标企业节省保证金费用共计146.72亿元,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缓解投标企业融资压力。进入中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投标企业中,共有3164家进行了82647次红黑名单核查,共为红名单企业节省保证金28.58亿元,减免保单费用119.89万元。
  8.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打造对澳服务全链条跨境办税新模式
  横琴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全链条跨境办税服务新模式,为澳门企业和居民提供“远程引导(前)—>在线办理(中)—>跨境缴税费(后)”全链条服务。
  一、主要做法
  一是延伸跨境服务触角,开展境外税务导办服务。横琴税务部门与澳门粤澳工商联会签订合作推进琴澳企业发展框架协议,在粤澳工商服务中心设置税务服务点,面向澳门居民免费提供办税体验服务。横琴税务部门定期为粤澳工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展税收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辅助澳门企业和居民办理涉税事项。澳门企业和居民无需过关到横琴,可以直接在澳门粤澳工商服务中心税务服务点免费享受横琴涉税业务办理辅导。《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横琴税务部门主动服务,结合澳门企业和居民实际,有针对性地在税务服务点,开展税收政策辅导和解读,助力澳门企业和居民在横琴投资、兴业。
  二是打造“一区一厅一中心”,实现跨境联动智能办税。横琴税务部门通过以V-Tax远程可视化自助办税平台链接“横琴税务局办税服务厅港澳服务专区(一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智能税务微厅(一厅)”“澳门粤澳工商服务中心(一中心)”两地三点,打造“一区一厅一中心”跨境联动智能办税模式,为澳门企业和居民提供跨境“云端办税服务”,推行全量“非接触式”税费服务新模式。
  三是实现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费,打通跨境办税“最后一公里”。横琴税务部门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联进行合作,依托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平台和自主研发的“V-Tax远程可视化自助办税平台”,成功实现“电子税务局+银联在线支付”与“V-Tax+云闪付”两种支付模式,实现跨境人民币税费入库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澳门企业和居民使用境外银联信用卡缴纳税费只需数分钟。目前横琴全面实现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缴社保费和退税,确保在澳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横琴涉税业务。
  二、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横琴税务部门通过跨境联动为愿意到横琴投资、兴业、生活的澳门企业、居民提供税务咨询、办理业务12000余宗。涉港澳业务“非接触式”办理率由4%跃升至99%。
  9.广州市不动产登记资料自助查询“零跑动”“指尖办”
  广州市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信息自助查询便利度,依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府网站、“广州不动产登记”微信公众号、“穗好办”“粤省事”APP和办事大厅自助查询机等多种方式,着力在“可查、可信、可用”上优化查询服务,深化“零跑动”“指尖办”。
  一、主要做法
  (一)扩大“可查”范围,登记信息“可查尽查”。任何人可免费自助查询、下载不动产登记办事流程、办理时限、材料清单、收费标准,不动产自然状况、限制处分信息(是否存在共有、预告、居住权、抵押、异议、查封等)、地籍图等信息,以及非住宅类且权利人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不动产权利人信息。通过“广州不动产登记”微信公众号“不动产登记资料网上授权查询”功能,经权利人授权,任何人可查询不动产权利人信息,如企业群众在金融机构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可授权金融机构查询名下不动产信息,无需提前打印查册信息,金融机构在线签领不动产电子证照即可放款;通过“个人名下查询”功能,输入申请人姓名、曾用名,同时输入未成年子女信息,可查询本人及孩子名下不动产登记信息。
  (二)提升“可信”力度,登记信息“可验可信”。通过线上查询的不动产登记结果信息加盖电子印章,与线下窗口出具的查询结果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利用“广州不动产登记”微信公众号“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证明验证”功能或直接微信扫描不动产查册表上的二维码,可在线验证不动产登记查册表真伪,提升不动产登记查询利用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拓展“可用”广度,登记信息“能用就用”。全量签发不动产电子证照,并加入“粤省事”“穗好办”“亮证”行列,实现个人“亮证办”“亮码办”服务。推进与教育、住建、公安、公积金、银行、民政、税务、司法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利用,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在金融、民生、入户、入学等场景的应用。如办理“不动产登记+民生”业务可在登记窗口“一表申请”,登记系统将登记结果信息直接推送民生部门,实现不动产登记与民生事项线下线上“一窗联办”“一网通办”。
  二、取得成效
  2021年,不动产登记信息自助查询约400万次,银行查询不动产登记结果约131万件,教育等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共享核查不动产登记信息1000余万次,极大减少申请人线下跑动。
  授权查询也极大方便企业群众在不动产买卖、租赁和抵押等过程中了解不动产登记详细信息。如2022年1月11日,市民许先生想购买陈小姐的一套房产,但陈小姐在外地工作,许先生想确定拟购买房产无查封或抵押等限制处置情形,陈小姐通过“广州不动产”微信号“不动产登记资料网上授权查询”功能,授权许先生在一个月内可查询该房产自然状况、限制状况和权利人信息等不动产登记信息,打消许先生顾虑。
  10、肇庆市德庆县在全国首创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服务模式 推动提升涉农营商环境
  2021年3月8日,全国首家以“乡村振兴”命名的特色支行在肇庆市德庆县挂牌成立。该行全称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德庆县官圩乡村振兴特色支行,主要任务是着力优化广大涉农经营主体营商环境,切实提高涉农金融服务的精准度、效率与覆盖面。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组建由市、县、镇共同组成的服务专班,建立党员挂点帮促制度,推行政府、银行人才互派制度。
  二是创新融资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创新开展“见保即贷—农险保单贷”贷款模式,取消经营年限要求,利用保险“增信”作用,缓解涉农信贷风险较大且缺乏抵押物困局。在全国率先推出“生猪活体抵押贷款”,支持猪企稳产保供和绿色转型。推出“乡村振兴贷”系列定制产品,支持贡柑、南药及盘龙峡旅游等当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对于小额贷款,实现当天审批提款,全面提速融资效率。
  三是创新融合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强化“邮银合作”、联合供销部门、村委会、便民超市,强化科技赋能,为乡村居民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打通了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是加强平台建设,提升融资便利度。联合供销部门打造“邮储银行乡村振兴贷+供销优农平台+邮政电商物流”特色服务,推出“供销E贷”产品,与当地13个助农服务中心合作建立贷款“白名单”制度,支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链主”企业,提供产、供、销全产业链金融链条服务。建立乡村创业创富平台,通过创业大赛、政策交流、技能培训等方式,为金融服务农户与农企建立“资金库”和“智囊团”,解决资金不足、技术短缺等难题65件。
  二、取得成效
  截至2021年末,乡村振兴特色支行累计投放信贷资金6987万元,覆盖了种植、养殖、森林经营管护等9个行业,示范带动邮储银行肇庆市分行涉农贷款总投放近50亿元。其中,肇庆市生猪活体融资授信4.1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43亿元;建成乡村振兴农村助农取款点6个,金融服务覆盖177个自然村,彻底解决困扰偏远山村村民取款难问题。推动各类涉农贷款的利率较年初下降了95个BP,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11.汕头市强组织优机制扎实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
  汕头市按照省委书记李希同志“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的要求,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推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奋力推动汕头在实现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中展现新作为、见到新气象。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高位推动,加强统筹协调。成立汕头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由汕头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全市“一盘棋”,高位统筹重点任务。结合营商环境建设和评价工作要求,设立民主监督、咨询提升、立法监督等12个专题组和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等19个指标组,由汕头市委常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汕头市领导聚焦主业,分兵把口,确保责任不落空、工作不空转。推动营商环境全面参与、整体联动,由汕头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各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汕头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部分中直和省直驻汕单位及有关企业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各部门主动沟通、密切配合,确保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注重建章立制,系统推进改革。健全汕头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工作制度,聚焦关键环节,建立涵盖组织协调、会议、学习宣传培训、监督指导及通报、调查研究、信息报送及反馈等制度,形成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链条闭环。对标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对照省营商环境评价内容,印发《汕头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工作方案》,加快推进170项重点任务实施。各专题组、指标组牵头单位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细化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形成重点任务月度完成进度表,系统推进改革,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三)注重督查考核,压实主体责任。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将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分方法,建立月度打分排名制度,对改革任务实行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可量化评价,定期通报评分情况,实现以评促改,以改促优。筑牢营商环境“防火墙”,把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情况作为督查重点,核查督办社会反映强烈的营商环境问题,增强精准性,确保有的放矢。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惩治违规收送红包礼金、“庸懒散拖”“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做到问责一个、震慑一片,推动职能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二、取得成效
  高位推动的工作机制,助力汕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2021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唯一获评“优秀”等次的城市,市场主体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是政务服务更加便利。全面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周六不打烊”制度,打造粤东首家24小时政务服务网点,推进140多个事项“汕头?深圳跨城通办”,加快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10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实现98%以上的事项“最多跑一次”。
  二是企业负担持续减轻。2019年以来,汕头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2亿元。2021年以来,为各类企业累计减费让利5898万元,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比年初降低1.09个百分点。
  三是人文环境全面优化。结合办好亚青会,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交通秩序整治“百日行动”,强化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坚持以产业链吸引培育人才,全力实施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认定高层次人才352名,新引进博(硕)士2757名、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85名。
  12.东莞市着力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东莞市高度重视倾听民声民意和解决企业群众诉求,2021年全面启动东莞12345热线扩容提质,提升热线接听率、办理率、满意率,促进“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在政企、政民的互动中更加“接地气”。
  一、主要做法
  一是群众诉求“一把手领办”。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对于12345热线反映的问题,由东莞市政府“一把手”总领办,各镇街(园区)“一把手”具体领办。对于群众反映问题较集中领域,定期由东莞市领导旁听12345热线,部门、镇街(园区)“一把手”接听12345热线,解答、受理企业群众诉求。
  二是热线接听“一呼即应”。?分级分类归并东莞市内268条非紧急热线,与人民网、“粤系列”系统等互联互通,打造东莞全市统一涉企服务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7×24小时政务咨询、政策解答、投诉举报等服务。
  三是诉求办理“一单通达”。建立首派责任制、点对点派发机制、诉求查重机制,加快精准派发,缩短接单时间。建立东莞市镇联办机制、办理审核机制等机制,针对重点事项、反复投诉事项提级办理,提升办理质效。
  四是办理进度“一刻不缓”。压减办理时限,重大安全隐患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咨询、建议类事项2个工作日内办结,投诉、举报、求助类事项5个工作日内办结。
  五是跟踪督办“一抓到底”。建立健全差评重办、考核奖惩机制,将承办单位响应率、办结率、解决率、满意率等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东莞市政府办督查室常态化开展督查问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是服务资源“一网互联”。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办事大厅,选取高频网办事项,实现视频座席直接办理。探索建立12345热线与办事窗口互联互通,实现热线与政务服务大厅综合调度。
  七是社会各界“一线体验”。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担任12345热线服务体验官。
  二、取得成效
  东莞12345热线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决民生关切、强化政民互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效发挥积极作用。
  为民服务更有“速度”。座席规模从120席扩容至300席、话务团队从180人扩容至450人,话务接通率和满意度分别提高至90%、99%,人民网工单办理提速八成以上。
  为民解忧更有“力度”。挖掘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弱信号”,梳理群众共性诉求,出台“加强学校作业管理与优化设计”“解决工程领域劳资纠纷”等创新改革措施。
  为民办事更有“温度”。新增企业服务专席、心理咨询专席、视频手语、紧急联动等专席,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13.肇庆市实施“双容双承诺”改革,力促产业
  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直接落地”
  肇庆市率先探索实施产业投资项目“双容双承诺”直接落地改革,通过企业容缺、政府容错、双向承诺,推动产业投资项目实现“先建后验、直接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作出肇庆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实施双向依法承诺制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由政府部门与符合条件的企业签订“双向承诺书”。“双容”,即允许企业容缺、政府容错,对企业实行容缺受理,允许产业投资项目“先建后验”;对审批部门和个人因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出现的轻微错误,免于追究相关行政和法律责任。“双承诺”,即企业和政府双向承诺,制定责任承诺清单,企业承诺时限完成环评、节能评估、图审、施工许可等手续,政府承诺主动服务企业,在承诺清单之外,无新增审批环节和监督事项。
  二是推动产业项目直接落地。对依法取得用地的产业类、“工改工”三旧改造类重点产业项目全面推行“双容双承诺”制度,建立健全产业项目审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开工前落实报备,企业在取得项目用地、办理施工安全和质量监管等手续后即可开工建设项目;建设中全程监督,重点监管项目单位是否严格按承诺开展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竣工前联合验收,验收合格的颁发相关证照,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投产。
  三是严格实施违约责任追究。企业不能履行承诺以及未能及时完善相关手续的,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企业自行承担;勘察、设计、评审、施工、监理等单位有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强化信用监管,将承诺企业及相关负责人的相关履行承诺情况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纳入信用记录。
  二、取得成效
  肇庆市产业投资项目“双容双承诺”直接落地改革试点工作改革领域不断扩大,改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021年初,宁德时代在肇庆投资120亿元的瑞庆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从2月2日项目签约至3月28日首期厂房动工建设,在短短54天时间里,企业完成了项目用地平整、广东省企业投资备案手续,办理先建后验,用地审批、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等多项行政审批业务,比“双容双承诺”改革实施前压缩了6个月时间。
  截至2021年底,肇庆市产业投资项目“双容双承诺”已签项目525个,总投资金额2579.78亿元。其中,2021年新增直接落地产业投资项目251个,总投资金额1393.81亿元。
  14. 潮州市全力构建政务诚信监测预警体系
  2021年以来,潮州市以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为主线,通过建立政府“诚信档案”、升级专项“监测系统”、完善落实“工作机制”和拓展服务“应用场景”,探索构建政务诚信监测预警机制,倾力打造诚实守信、履约践诺的信用政府样板。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政府机构信用档案。围绕城市信用监测指标内容,建立本地区政务诚信标准模型。根据《潮州市加强政务系统诚信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务诚信网络。建立潮州市政府机构信用档案3342个,实现潮州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信用档案全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红黑名单等状态信息均纳入信用档案。
  (二)建立政府诚信监测预警系统。对标政务诚信标准模型,优化提升“信用潮州”平台,开发政务诚信监测功能模块。精准对接全国联合奖惩信息,依托广东省大数据共享中心,建设本地区政务诚信常态化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涉政信用信息动态。综合兼顾社会舆情导向,重点关注主流媒体、热点事件涉信内容,全方位加强对本地区政务领域涉信动态的监测预警,实现提前锁定、精准督导目的。
  (三)建立政务失信限期整改机制。在建立政府诚信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完善政务失信限期整改机制,配套制订提醒、约谈和督导工作机制。经监测发现的涉政失信线索,全程加强督导追踪;对经核实存在违背政务诚信情形的,启动限期整改督办意见,实现“发现一宗,整改一宗”限期整改的督导机制,全力构建风清气正、履约践诺的政务环境。
  二、工作成效
  潮州市自构建政务诚信监测体系以来,政务失信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一是治理方式优化。政务领域的涉信动态信息监测工作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信息归集从“零散分布”到“集中归集”,信息比对从“逐一排查”到“智能匹配”,信用模型从“标签记录”到“图像显示”,大大提高了政务领域信用信息数据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二是治理效能提升。2021年以来,共监测发现9宗政府机构涉嫌失信记录,经专项跟踪督导整治,失信单位都在限期内完成整改工作,政府机构重大失信事件已清零,极大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15.广州开发区首创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吐槽大会”模式
  广州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吐槽大会”模式,通过择优选聘专业人员作为观察员对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吐槽大会”直接倾听企业声音,有效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精准解决企业诉求,增强企业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与获得感。
  一、主要做法
  (一)择优选聘营商环境观察员。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拓展信息收集和监督投诉渠道,广州开发区制定了营商环境观察员工作制度。
  一是多行业领域择优选择。观察员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推荐,从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和律师等专业人士中选聘。截至2021年底,先后从广州开发区“万亿制造”计划八大支柱产业、商贸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金融服务机构、商协会、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律师等行业领域选聘两批55人次。
  二是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广州开发区营商办安排专人联系观察员,直接收集意见、建议。不定期组织召开观察员座谈会,有关部门代表出席,直接回应观察员提出的问题,并就相关政策执行与观察员交换意见、进行讨论。
  三是建立限期交办回应机制。明确观察员意见建议的办理机制,对观察员的意见建议汇总形成工作台账,指定期限交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及时向观察员反馈落实情况,并将相关部门办理情况纳入年度营商环境绩效考核。
  (二)“吐槽大会”常态化。以企业关切为切入点,每季度选定一个主题,组织政府职能部门面对面聆听不同领域的企业代表和营商环境观察员吐槽,现场对反映的问题及诉求一一回应,无法现场解决的问题,以台账形式印发至相应责任部门,并跟踪办理情况,确保件件有回音。
  截至2021年底,已经举办科技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工业项目审批、中国软件CBD园区、高层次人才等不同领域主题吐槽大会共10场,收集意见建议200余项。
  二、取得成效
  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吐槽大会”模式有效推动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建立良性互动,让“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成为政企沟通的新常态,精准有效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诉求。
  截至2021年底,该模式推动解决企业开设便民服务车、配套园区餐饮服务等具体诉求74项,优化东明三路架空线、护林路雨水渠箱等市政设施25项,优化环评公示、不动产登记等服务流程14项。
  16.佛山市首创“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
  新模式实现监管效能裂变提升
  近年来,佛山市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运用,创新“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方式,率先构建起风险监管、智慧监管、精准监管“三位一体”的信用监管新模式,推动事中事后监管智能化、精准化,有效提高防范化解区域性、行业性及系统性风险能力,让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
  一、主要做法
  (一)统建平台,夯实智能监管大数据基础。通过覆盖佛山市、区、镇三级的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对涉企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共归集、清洗142个部门的许可、监管、处罚等各类涉企数据30多亿条,按“一户一档”原则对佛山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画像,形成以企业信用、运营状况、活跃度为指标体系的多维度“企业全息影像”,为“人工智能”信用风险研判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二)搭建模型,风险预测提高监管精准性。以风险点为导向,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计算,发现违法行为的规律和特征,构建风险研判模型,经过剔除筛选,从上千关联因子中保留行业类别、股东出资方式等12项与违法概率关联性高的因子,作为计算违法概率的基本要素,预测出高风险市场主体,与实际违法主体比对,并反复校验预测准确率。
  (三)复制拓展,技术赋能多场景市场监管。除商事登记领域风险预测场景外,还将该技术运用于消费投诉举报,研判得出投诉风险点及风险集中地域或行业,并将研判结果应用于消费维权的事前教育、事中警示维权,将消费热点纳入佛山市“双随机”工作计划。未来,还将在查处无证无照等工作中逐步运用。
  二、取得成效
  佛山首创的“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新模式有力增强“双随机”抽查的靶向性和精准性,有效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一方面通过提高精准度,实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通过风险预判,违法发现率由之前的17.6%提升到86%,监管效能发生裂变式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靶向式抽查,实现对守法诚信者“无事不扰”。数据显示,与改革前相比,佛山市对市场主体的现场检查率减少83%,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近三年,佛山市市场主体数量以每年20%的比例递增。
  17.东莞市税务局打造“莞慧退”平台
  助力企业快速精准退税
  作为制造业城市,东莞市企业退税业务量大、涉及金额多,过去企业在办理相关退税业务时,需填写纸质材料、携带纸质材料到办税服务厅提交,再由税务部门逐份审核纸质材料进行办理,费时费力。针对这一痛点,东莞市税务局创新开发“莞慧退”平台,快速获取各系统数据并进行智能比对,实现退税业务全流程“无纸化”,企业退税效率大幅提升,为企业复工复产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是一体化集成,实现从分散式到高集成功能的突破。“莞慧退”平台将广东省电子税务局、金税三期征管系统、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等退税业务模块进行“一揽式集成”,推进数据在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退税业务受理、审核、复核、销号等全流程“单平台、一窗式”办理,免去多系统切换的繁琐操作,大幅提升退税业务办理效率。
  二是智能化比对,实现从防控难到高安全性能的突破。“莞慧退”平台可自动比对纳税人名称、银行账号、退税金额等关键信息,对错误信息实施智能化拦截并实时提醒,有效避免人工操作错误,确保退税业务“零出错”。实时监控每笔退税业务受理日期和办理期限,在每一环节自动发送待办提醒,确保退税业务“随到随审”,有效防范超期风险。
  三是自动化处理,实现从低效率到高应用效能的突破。“莞慧退”平台一体串联退税业务受理、审核、开具、复核等共12个岗位环节,东莞市退税资料全流程电子实时传送,实现自动批量录入文书,自动开具收入退还书,自动复核数据,最大程度减少人工操作,极大提升审批效率、缩短办理时间,有效实现退税业务从低效率到高应用效能的突破。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东莞退税业务量呈指数式增长态势,2021年全年业务量是2018年的15倍,退税业务量连续三年高居全省前列。“莞慧退”平台发挥无纸流转、智能复核、自动开具优势,对退税业务进行批量操作,每日人均退税业务量由原来的200余笔提升至10万笔,现仅需1人即可以顺利完成原本需要近40人处理的业务量;每笔退税业务办理效率较2019年大幅提高395%,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实现“当天受理、当日到账”,最快一笔业务全流程不足2个小时,实现退税款项快速精准到账,有效盘活企业资金。
  18.广州市税务局率先建设“走出去引进来税收服务中心”
  广州市税务局率先建设“走出去引进来税收服务中心”,通过打造智慧平台+系列沙龙+基层品牌项目,既保证“引进来”企业及时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又帮助“走出去”企业及时应对在海外可能面临的涉税困难,构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税收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主要做法
  (一)上线智慧平台,提供集成化非接触服务。第130届广交会期间,在广东税务系统正式上线“走出去引进来税收服务智慧平台”。
  一是实现一站式税讯查询。境外投资指南大全功能为“走出去”企业一站式呈现三本境外投资宝典,包括《中国居民赴海外投资税收指南》《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外投资国别(地区)营商环境指南》。
  二是打造集成式政策指引。平台通过中英两种语言、简繁两种文字的交互界面,通过图文解读、视频回放、政策汇编等形式及时发布最新税收政策解读和指引,提醒双向投资的潜在风险。
  三是探索创新政策工具。中外税收条约速查功能对正式生效的100多个税收协定及议定书进行了结构化整理,创新实现不同协定条款间的横向比对和快速查询。双语报表填写助手功能对外籍纳税人常用的中文纳税申报表进行了中英互译,帮助纳税人在办税大厅或电子税务局更加准确地进行报表填写。
  四是整合服务功能。智慧平台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网上办、对外支付“国际汇税通”、广州智慧12366服务平台集中整合,进一步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
  五是畅通诉求反馈和解决渠道。跨境税收争议绿色通道功能可指引广州“走出去”企业利用智能平台快速反馈需要税务机关介入的涉税争议问题,便于税务机关及时对“走出去”企业诉求快速跟进。
  (二)举办系列沙龙,搭建税收共治新平台。2021年第二季度起,按季度举办“税收服务双向开放主题沙龙”,搭建集税收宣传、成果展示、学术交流为一体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助力市场主体针对性解决 “走出去”和“引进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是紧跟时事热点。活动邀请广州市商务局、国际专业机构和广州知识城腾飞产业园的专家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州“引进来”营商环境等话题进行分享。
  二是及时回应纳税人关切。每期沙龙主办方均派出国际税收业务专家对《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网上办以及非居民税收协定待遇享等便民办税举措和热门政策进行讲解,及时回应纳税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是实时多方互动。两期直播过程采用最新的多路视频聚合技术,企业代表与嘉宾5方实时连线互动,对新加坡、越南、香港、马来西亚等广州市企业“走出去”的热门国家的投资风险开展深入分析交流。
  (三)培育基层品牌,近距离满足市场主体个性需求。各基层单位积极探索培育符合本辖区产业经济需要的特色税收工作项目,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服务升级加速。
  建设“EASY TAX+”广州国际社区税收服务站。推动税收服务进国际社区,让更多境外人士近距离体验优质纳税服务措施。服务站已实现76项涉税费业务“云上”即时受理和46项业务“云端”自助办理。
  打造“埔税定制”品牌。针对辖区政府、社会组织及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开设“埔税定制”系列课程。围绕知识产权证券化、国际人才自由港等重点项目平台需求,开展合作合议机制,探索事前裁定服务。
  二、取得成效
  智慧平台作为中心的“神经中枢”,为“走出去”“引进来”两大市场主体“一站式”提供智能跨境税费服务,其中外税收条约速查、双语报表填写助手、跨境税收争议绿色通道等特色功能受到广交会参展商、国际专业机构和跨境纳税人的广泛好评。
  系列沙龙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期,采用线上+线下实时直播的方式,通过广州税务视频号进行同步直播,累计吸引超过3000余户/次“走出去”“引进来”企业收看。基层在实现纳税人真正“一次不用跑”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助力地方招商引资。
  19.云浮率先开展“美丽圩镇+信用村建设”项目
  自2020年10月起,云浮市金融工作局结合《云浮市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牵头开展“美丽圩镇+信用村建设”工作。该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各方参与、服务三农”的整体思路,整合政府各部门涉农数据和各涉农金融机构措施,为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建档、发放信用贷款,持续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圩镇战略实施。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统筹谋划,高位组织领导。成立由云浮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辖内各涉农银行为成员单位的“美丽圩镇+信用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印发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市、县级工作动员会和启动大会。通过加强统筹指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广泛采集,夯实数据基础。为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云浮市金融工作局积极协调云浮市委政法委、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农业农村、民政、商务、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12个单位收集涉农政务数据。目前已收集完毕的有“微网格”、城乡居民参保、土地承包、土地确权、农业补贴、不动产等6项数据,覆盖云浮市100多万“三农”人口,并共享至相关银行机构,为信用村建设工作打好数据基础。
  三是授信建档,发放信用贷款。各涉农银行根据属地管理、网点分布等原则,在云浮市共选取了74条行政村为试点,通过开展进村入户、走访建档,并结合涉农政务数据分析,开发专属信贷产品及服务,对评级良好的行政村实行整村授信,逐步实现手机自助申请及审批,信用额度一次核定,随用随贷。
  四是以点带面,加强宣传推广。2020年底,云浮市金融工作局联同云城区、云安区及新兴县人民政府召开了云浮市“美丽圩镇+信用村建设”试点工作暨整村授信大会,进行信用村现场签约和授信仪式,各涉农银行也陆续对信用村进行授牌。各方均利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公众号等进行广泛宣传,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培育优良金融环境,示范推广效应明显。
  二、主要成效
  截至2022年3月末,通过“美丽圩镇+信用村建设”项目开展农户信息建档31.01万人,已和358条行政村进行签约并授信,授信人数5.72万人,授信金额39.16亿元,发放贷款29.32亿元。
  20.潮州市探索实施招投标“评定分离”
  潮州市加大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深化改革力度,探索构建“评定分离”的招投标管理机制,由评标委员会根据招标文件约定的评审规则向招标人推荐一定数量的入围定标候选人,招标人根据定标规则从入围候选人中自主确定候选人,全面提高招标投标效率和工程质量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推行“评定分离”,明确赋予招标人自主权。聚焦当前招投标市场存在的围标串标、弄虚作假、低质低价中标等突出问题,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评定分离”制度,充分赋予招标人根据定标规则从入围定标候选人中自主确定中标候选人的权利。鼓励招标人自主选择评标方法,坚持择优与竞价相结合、择优为主的原则,在评标委员会推荐的合格投标人中择优确定中标人,并对招标过程和结果负责,实现招标人责权利相统一。
  (二)实行“集中管理”,创新工程组织管理体制。推行市政府投资项目集中代建管理模式,由市政府项目建设中心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市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相对集中专业化管理,提高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能效。同时,授予市政府项目建设中心组建定标委员会的权限,统筹整合吸收交通、水务下属项目单位的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解决专业力量与决策效率不匹配问题。加快完善集中代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人负责制,实现择优与竞价、高效与廉洁在制度设计上相兼容。
  (三)强化“规范管理”,加快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增加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标公示等应当载明的事项范围,明确程序、时限要求,充分保障潜在投标人和投标人对资格预审、评标方式、定标结果的知情权,提高招投标的公开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强化标后合同履行情况监管,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着力解决招投标与合同履行脱节问题。注重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同管理,加大对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推进招投标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公平有序、良性竞争、积极健康的建设工程领域市场环境。
  二、取得成效
  “潮州市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评定分离交易系统”上线以来共受理项目15个,已完成15个评定分离项目的评标、定标交易流程,累计交易金额达12.8亿元,中标下浮节支率同比提升15.6%,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实现资金的质效提升。
  21.茂名市发挥地理标志品牌效应
  促进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
  化橘红素有“南方人参”之称,是“中国四大南药”和“十大广药”之一,已成为化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多年来,化橘红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品牌意识不强,不少化橘红企业对商标品牌缺乏宣传保护,导致其商标品牌价值不高,产品售价较低。为推动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茂名市大力推动化州市申报创建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利用园区产业资源聚集和示范作用,鼓励企业使用化橘红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提高化橘红品牌价值。
  一、主要做法
  (一)制定标准,促进道地药材标准化发展。化州市成立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化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出台了《化橘红种植技术规程》(DB4409/T14—2020)、《化橘红追溯信息要求》(T/HZDS 001-2020)等标准,填补了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空白,进一步规范完善化橘红生产、炮制等加工工艺,探索建立中药材可溯源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有效促进了化橘红种植业、加工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执法,健全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检法多部门联动,加大对化橘红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曝光打击知识产权案件。2021年专门成立“茂名市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2021年,茂名市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办知识产权违法案件120宗,其中查办商标类案件95宗。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违法行为,增强全社会地理标志保护意识,切实维护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化橘红产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服务,发挥商标品牌指导站优势作用。通过强化化州市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建设,邀请地理标志专家到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和化橘红龙头企业调研,精准把握化橘红发展方向,全力做好服务对接工作。同时利用指导站延伸商标受理窗口,指导和协助超过100家化橘红电商协会会员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有效发挥化橘红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效应,化橘红知名度日益提高,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四)发力线上线下,强化地理标志品牌意识。化州市每年都举办化橘红赏花节、化橘红文化节。组织参与线上线下展销会、博览会、产销对接会。制作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宣传片,多渠道加强对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宣传。积极组织举办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业务培训,提高企业对地理标志的运用能力和保护意识,营造化橘红知名品牌文化环境。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见成效。2021年9月,化橘红地理标志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单位。同年11月,化橘红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为全省入选的5个名录之一。
  二是促进化橘红知识产权创造见硕果。创建了化橘红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研发中心4个,取得国家专利技术90多项、欧洲发明专利4项、国家保护处方3项,通过GMP认证化橘红药品生产企业7家,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2家、省名牌产品3家。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显成效。化橘红产业园建设规划总面积128万亩,已建成种植面积10万多亩,产业专业镇9个,培育千亩以上的种植基地10个。2021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已超过45亿元。
  22.广州市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
  保障疫情期间不动产登记“不停顿”
  针对疫情期间部分区域实施封控管理,为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群众跨域流动、现场跑动,切实维护生命财产安全,广州市不断优化“线上办理”“全城通办”“跨城通办”“不动产登记+N”服务,保障疫情期间不动产登记服务“不停顿”,实现不动产登记“居家办、跨区办、异地办、多点办”,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疫情期间办理不动产登记的便利度、安全感。
  一、主要做法
  (一)全面推行线上办理,实现“居家可办”。线上预约。通过“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广州不动产登记”微信公众号预约办理登记业务,减少人员聚集。线上咨询。推出不动产登记“E讯通”掌上指南,实现咨询服务“24小时不打烊”。线上查询。通过“广州不动产登记”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自助获取有关不动产登记信息。线上办理。通过网办系统,集成不动产交易、纳税、登记服务事项,实现不动产登记业务“全流程网办”。
  (二)深化推进“通收通发”,实现“全市通办”。打破不动产属地限制,实行涉税存量房登记业务广州市通办。疫情期间个别区实施“封控”“管控”“防范”管理,申请人“足不出区”可办理全市范围登记业务,实现“跨区随心办”。
  (三)积极推进“跨城通办”,实现“异地可办”。运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技术,实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不动产抵押、预告、查封、转移、变更、注销等高频登记业务“跨城通办”。点对点跨办,与深圳、珠海、清远、南宁等省内外城市签署合作协议,发布服务通告,设置通办窗口,提供线上线下双渠道跨办;线对线跨办,对接全国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省政务服务网等,提供线上途径跨办。
  (四)联合推进“不动产登记+N”,实现“多点可办”。推动不动产登记向中介、公证、法院、银行、民生部门等主体延伸。联合中介,可由房地产中介机构指导申请人完成登记信息查询、网办业务提交等。联合公证,申请人因不动产继承、遗赠、赠与、买卖、委托等办理公证事项后,可同步申办不动产登记。联合法院,实现省内法院办理查询、查封、解封、续控等业务“全程网办”。
  二、取得成效
  广州市自2022年4月1日至4月15日发生本土疫情期间,共办理不动产登记案件约4.2万宗,其中线上案件约9000宗,“全市通办”案件约600宗,跨城异地案件近800宗,各类“不动产登记+N”案件近1.4万宗,不动产登记信息自助查询约59万次。
  23.珠海市首创“链资信”
  助力公共资源数据跨城跨平台共享应用
  近年来,随着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不断推进,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沉淀了大量的招投标相关数据,但由于缺少有效、可信的数据共享机制,无法对多方数据进行整合应用,造成了企业投标时的资料重复填报上传、企业业绩资质数据造假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珠海市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全程可追溯等技术特点,创新开发 “链资信”平台并于2021年6月21日上线运行,实现了行业部门、交易平台跨区域跨平台数据共享。投标人仅需在链上勾选,便可将企业的资质、业绩、信用等数据应用到投标过程中,降低了交易主体招投标成本,提高了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
  一、主要做法
  (一)链上数据共享,延长服务链路。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平台,实现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各节点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身份证照信息及行业主管部门(如住房城乡建设部“四库一平台”)的数据汇聚、融通和共享,企业在投标,进行企业注册、资质评审、业绩核查、保函授信等操作时,无需重复填报企业基本信息、业绩、资质信息,直接从“链资信”库中获取,经解密后可直接使用,减少企业信息录入的同时提高了数据权威性。
  (二)链上数据存证,交易全程追溯。从区块链平台获取的“链资信”数据,可实现企业投标申报历史业绩、资质等数据跨地区跨平台的源头查证和交叉验证,同时,所有投标使用记录均上链存证,在评标结束后,企业的投标所用资质、业绩等资料全部在交易中心网站公开。企业资质、业绩等数据链上获取,链上应用,链上公示,投标使用记录链上存证,实现了交易信息全过程公开、交易记录全过程留痕。
  (三)链上数据应用,强化智慧监管。在建设工程领域建立数据共享通道,将建设工程招标后的合同信息、履约情况及投诉处理等信息上链,形成工程招标、项目履约的数据闭环,供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抵赖、难以篡改的特性,实现市场主体、中介机构和交易过程信息的全面记录,为审计部门的项目跟踪审计提供完整可信数据支持。
  二、取得成效
  链资信在建设工程交易领域的应用是区块链数据诚信应用的首次尝试,从数据共享、应用、存证、公开四个维度,打造了一个以应用驱动的数据价值提升体系。截至2022年1月31日,共沉淀资信数据1579条,业绩数据430条,获奖数据542条,资质数据607条。
  下一步,珠海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履约、资质、业绩数据共享;探索链上数据跨中心、跨部门、跨境合作共享应用。
  24.湛江市首创用电报装物权证明“线上审批”
  打通办电服务“最后一公里”
  开具用电报装物权证明是办理用电报装的必要手续之一。基层群众办理用电地址物权证明审批手续需要跑村(居)、镇(街道)、各县(市、区)等多个部门重复提交纸质材料,办下来普遍要盖3至5个公章,审批手续繁琐且耗时长。为破除用电报装“来回跑”难题,2021年6月,湛江在全省首创用电报装物权证明“线上审批”,着力打通办电服务 “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群众办电便利度和用电获得感。
  一、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2021年5月,湛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出台《湛江市推行用电报装物权证明“线上审批”工作方案》,将用电报装物权证明作为“获得电力”一件事主题服务,部署在湛江市范围内试点推广“线上审批”,统一、简化审批流程;细化明确相关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等事项;定期组织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二是上线推广审批平台。2021年6月,湛江市遂溪县洋青镇上线用电报装物权证明“线上审批”平台,试点推行用电报装全流程网上办理。申请人通过平台提交物权证明审批申请并在系统发起流程,经由当地村委会服务网点、镇政府相关部门后台流转审批。平台自动记录全流程各环节的经办人、办理时长及审批意见等信息,申请人可通过政务服务网实时查询审批进度。目前,该平台已在遂溪县全县推广,下一步计划于2022年底前在湛江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三是严控审批时限。自申请人在平台提出物权证明审批申请,至最后一个部门完成审批,全过程总时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申请人最快可在当天拿到审批证明。审批不通过的,需一次性告知审批不通过原因。审批即将到期或已超期的,系统自动对审批人员提醒及督办。湛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每月统计通报审批办理情况,压实主体责任。
  四是自动推送结果。审批完成后,系统自动通过短信形式将审批结果推送至申请人和辖区供电部门。供电部门根据即时上传的审批结果,主动联系并引导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渠道办理用电申请,次日即可完成用电报装。
  二、取得成效
  截至2022年6月,遂溪全县累计完成线上审批197宗,平均用时4.5个工作日,与线下1-2月的审批时长相比大幅下降,便利度大大提高,办电便利度和用电获得感明显提升。
  25.深圳市推动粤港澳税务服务融合
  促进跨境涉税执业、服务和投资便利化
  香港回归25年来,深港合作不断深化,深圳对港澳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港澳居民跨境办税更加频繁。但长期以来,内地严格的执业资格认定制度提高了港澳人才到大陆就业的门槛,复杂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港澳企业的办税成本,新冠肺炎疫情给两地人员流动带来极大的不便。为破除制约粤港澳三地融通的制度壁垒,深圳市税务局在促进涉税人才引进、优化税费服务、跨区域税收协作三个方面率先探索突破。
  一、主要做法
  (一)率先落地港澳涉税人士跨境执业。长期以来,资格考试难、限制条件多、政策落地难制约港澳人才引进,深圳市税务局落实综合改革授权试点,探索实施便利境外涉税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探索跨境执业。就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执业出台管理办法,将执业资格考试改为执业登记,取消执业天数、持股比例等限制,吸引港澳涉税专业人士跨境执业。深化学会合作。与香港、澳门税务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探索标准体系、建立合作机制等六方面达成合作,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制定本地化指引、一对一辅导培训、集中资格初审、定期信息交换等举措,为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来深执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二)率先打造衔接港澳的税收服务体系。为满足疫情期间港澳企业和个人跨境办税需求,深圳市税务局推出“深港澳办税易”,推动深圳税务服务事项在港澳无差别、便捷化办理。高频涉税业务跨境办。以香港、澳门导办点为依托,通过“线下辅导+线上自助”联动,实现申报纳税、税收优惠享受、国际税收业务等8类105项高频涉税服务远程无差别办理。深挖港人港企办税需求,推出“传真咨询”“邮寄办”等特色办税服务。税费服务多语种办。提供粤语、英、西、德、日、俄等多语种服务,推出《外籍个人新个人所得税政策简明指引》《非接触式办税》多语种办税指南。
  (三)率先建立国际税收协同管理机制。大湾区内地9市和港澳在税制结构、税率设置、征税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市税务局率先探索国际税收确定性合作管理机制,推动打造粤港澳区域税收“治理共同体”。实行税收协定管理区域协同。建立工作机制,推行税收协定管理一地受理、湾区共认。港资企业周大福珠宝集团作为首家签订《税收协定待遇协作管理备忘录》的企业,从之前需要分别向5家税务机关提供资料和接受后续管理简化为仅需向任一税务机关提供,办税工作量降低70%。探索国际税收事项“事先裁定”。跨境投资往往面临税收不确定性风险,加之大企业涉税业务比较复杂,一旦政策适用错误,补税金额较大,还可能需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为此,深圳市税务局创新推出“事先裁定”服务,就跨境企业未实施但明确具体安排的交易请求(具体包括跨境股权转让税务处理、非居民企业提供技术的特许权使用费与劳务判定等六类)预先作出税法评价,以便纳税人对其未来交易架构的税法处理、风险和后果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
  二、取得成效
  一是为其他领域跨境人才引进和执业提供税务样本。截至2022年7月,已有69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完成跨境执业登记,7家联营税务师事务所完成工商登记并实际开展业务。二是为深港政务服务融合提供税务经验。前海管理局将深港澳政务服务事项延伸到商事登记、社保服务等领域,形成“一站式”港澳服务平台,提供223项政务服务事项。三是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贡献税务力量。税收协定待遇协同管理机制启动以来,已完成4单,减免税款7.09亿元;国际税收事项事前裁定制度已受理4户企业申请,涉税金额16.9亿元。
  26. 广州开发区推出“智政务+新邮政”服务?
  搭建政务服务高效办事通道
  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出现的材料不齐、来回跑、多处跑、排队时间长等难题。2020年4月,广州开发区行政服务管理中心在全国首推“智政务+新邮政”服务机制,利用邮政网点设置服务专窗、组建政邮专员队伍上门服务、投放自助办理智能终端、开通政务专递收取补正材料,进一步延伸政务服务半径,填补服务空档期,群众办事更高效更便捷。
  一、主要做法
  (一)“政邮网点就近办”实现“不断档、不打烊” 。利用邮政网点覆盖范围广、分布均匀、节假日正常营业等优点,选取10个人口密度大、业务需求多的邮政所挂牌“政务服务便民点”,增设“政邮专窗”,政邮专员提供咨询、引导、身份认证、信息采集、材料收集、初审等服务,并将收取材料免费送达政府部门进行审批,审批批文在线秒达或者邮递回群众手中。该模式有效填补了区、街镇政务中心的服务空档期,实现政务事项“就近办”、政务服务“不断档、不打烊”。
  (二)“政邮专员上门办”实现“居家可办、一次搞掂”。组建政邮专员队伍并进行业务培训,专员通晓530个“上门办”事项的受理标准和知识点,熟练掌握智能终端操作。群众可通过黄埔“政务雷达”微信小程序预约“上门办”服务,政邮专员在收到订单后1小时内上门进行身份认证、信息采集、材料初审,并及时把材料送达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审批部门进行审批。该模式把政务服务“综合一窗”前台服务延伸至家门口,形成“前置服务、在线申办、专线流转、快递到家”的政务服务流程闭环。
  (三)“智能终端自助办”实现“不见面、零跑腿”。在黄埔邮局、鱼珠街邮局等多个邮政网点及街镇、社区、园区等共47个场所部署了52台政务智能一体机,为群众提供涵盖商事登记、社保、劳动就业、人才引进、公积金、不动产登记、法律援助、海关证明等多个业务领域的自助办理服务,实现2252 个事项在线查询和办理,100?个事项智能秒批(核)。
  (四)“政务专递替你跑”实现“容缺办理、最多跑一次”。推行窗口受理缺件“替你跑”服务模式,群众在办事过程中发现缺失材料时,窗口工作人员当场告知申请人所需补正的材料,申请人签订《材料补正通知书》,承诺在规定时限内提供真实有效材料后,即可领取“替你跑”政务专递信封。申请人使用“替你跑”政务专递补寄材料,可通知政务专递人员上门取件,免费将申请材料寄送至指定窗口,完成材料补正,有效避免群众因缺失材料而白跑、多跑。
  二、取得成效
  2021年至今,广州开发区通过“智政务+新邮政”系列服务,累计免费为群众上门收取材料、邮递审批批文、补寄申报材料3.5万余件,为群众节省费用约43万元,有效织密政务服务“一张网”。
  27.佛山市探索破产重整案件融资模式
  解决破产企业融资难题
  破产案件处置过程中,职工安置、恢复生产经营、支付破产费用等均需资金支持,而资产变现与资金支出经常不同步,使得破产企业的融资需求尤为迫切。但企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往往因征信受限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为破解破产企业融资难题,佛山市法院联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通过系统设计融资模式、搭建投融资需求对接平台、完善监管机制,满足破产企业融资需求。
  一、主要做法
  (一)签署框架协议,系统性构建破产企业重整投融资模式。佛山市破产人管理协会与中国信达广东分公司、广东粤财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佛山市破产投融资服务项目合作协议》,建立困境企业融资支持机制,形成“银行+民间资本+破产企业”融资模式。佛山市破产人管理协会与顺德农商银行等5家银行签订《关于解决佛山市破产企业融资问题的备忘录》,5家签约银行在符合授信审批条件的前提下,每年累计可向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提供25亿元额度的授信支持,形成“银行+破产企业”融资模式。
  (二)搭建对接平台,提高融资匹配精准性。破产重整过程中的融资涉及资产处置、投资人招募、融资渠道接洽、管理人履职监管等多个环节,为进一步打通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与资金流通渠道,佛山市中院搭建破产重整投融资平台并对接破产案件一体化管理系统,管理人直接通过破产案件一体化管理系统将债务人资产负债情况、企业重整、破产财产处置等信息归集发布至重整投融资平台进行集中展示;债权人、债务人、金融机构、投资人等各主体均可独立自行登录操作,数据实时共享交互,更好匹配破产企业和潜在投资主体的投融资需求。同时,佛山市破产管理人协会联合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依托其大数据资源及云计算能力,?提供项目推介、交易撮合、评估询价、拍卖物流等资产处置服务,提升破产资产的处置价值和重整投融资效率。
  (三)完善监管机制,保障融资资金安全。为提升金融机构融资风险可控性,佛山市中院与佛山市金融局、银保监会佛山分局、人民银行佛山中心支行联合签署《关于开展破产程序中融资工作的备忘录》,将鼓励创新和控制风险一体结合。一是规范破产企业融资程序,明确由破产管理人提出融资申请,融资机构初审通过后,提交债权人会议表决,最终经人民法院确认后,融资机构再完成审批手续并放款。二是规范融资规模和利率,规定相关利率与服务费等费用不超过LPR+450个基点,融资金额原则上不能高于可供处置资产评估价的30%,从利益上平衡各方需求;三是规范资金回收,明确破产程序中融取资金为共益债务,出借人可根据清偿顺位请求获得清偿,从回收保障上增强出借人信心。
  二、取得成效
  2021年,佛山共18家企业通过司法程序重整成功,占全省重整成功总数的1/3,盘活资产逾56亿元,并接连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破产融资案例。2022年1月24日,广东千山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中,由顺德农商行直接向破产企业提供贷款200万元,实现了破产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的重大突破。
  28.广州市持续拓展“区块链+税费服务”系列应用,提升办税便利度
  广州市税务局创新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办理纳税业务中,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区块链+股权转让”“区块链+出口退税”等系列应用,提升办税效率和便利度。
  一、主要做法
  (一)“区块链+电子发票”。经营活跃的大企业开具发票的频率高、数量多,对开票系统性能要求高,传统模式下,需要反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增量发票或改变发票版本。广州市税务局研究推出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开票业务中,从发票的申领、开具、查验到入账,全流程在区块链链上储存和流转。数据分多个副本存储和使用,有效避免单点故障带来的服务不稳定,满足企业和个人快速开票的需要;区块链发票没有数量和金额的限制,满足业务需求多样、量大的企业开票需要;全流程完整追溯、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满足税务部门完善发票管理、税收分析和监管的需要。
  (二)“区块链+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涉及申报完税、股权变更等多个流程,以往,纳税人需要向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重复提交多份材料、多头跑动,也存在虚构完税证明等风险。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块链+股权转让”,实现“申报完税-数据上链-智能审核-股权变更-后续管理”跨部门、全流程实时链上流转。新模式下,纳税人只需在税务部门完成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申报,相关完税信息将自动归集上链,系统自动查验确认完税情况和股权转让金额等关键信息后,将数据实时传送到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以此为依据办理转让股权变更登记,系统自动将股权变更明细数据实时回传上链,供税务部门用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及后续风控管理。既为纳税人提供全流程网上办结的便利服务,压缩办理时间近60%,也规避人工审核的诸多风险、堵塞征管漏洞。
  (三)试点“区块链+出口退税”。以前,企业在办理出口货物退税时,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委托出口货物证明》,由于税务、海关等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完整和及时,受托方主管税务机关数据比对工作量大,审核时间长,委托方也无法掌握证明办理进度。为进一步提升出口退税效率,2021年8月,广州市税务局试点上线“区块链+出口退税”应用,将纳税人基础信息、出口退税海关数据、发票数据等所有出口退税基础信息上链,企业办理业务过程中免于提交各种已上链信息证明。在《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委托出口货物证明》开具过程中,出口退税数据在委托方税务局、受托方税务局、税务总局和海关之间即时共享、便捷应用,一方面为受托方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数据自动比对和审核功能,有效缩短两种出口货物证明开具时限;另一方面为纳税人提供证明开具过程全程跟踪功能,提升出口退税便捷度和透明度。
  二、取得成效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全市共有12.2万户纳税人开具区块链电子发票近2200万张。通过“区块链+股权转让”模式上链完税凭证数据672.1万条次,接收股东股权变更明细53.3万条,其中企业7.7万条次,个人57.4万条次。通过“区块链+出口退税”模式,实现跨区域税务账本数据的即时共享和自动比对,有效缩短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开具时间和委托方办理退(免)税时间,全市共开具超过3.2万份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29.东莞市创新“获得电力”服务举措,提升企业群众办电获得感
  东莞市围绕提升用电体验,在全省率先推出现场答复供电方案、客户受电工程自检、充电桩电力预装、“电力+金融”增值服务等多项服务,有效提升企业群众办电获得感。
  一、主要做法
  (一)推出“现场答复供电方案”。通过简化电源接入点描述、简化接入系统示意图、优化供电方案计量方式描述,并将这些举措固化应用到移动作业APP,勘查人员在现场通过手机作业终端即可“一键生成”符合客户需求的供电方案,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将供电方案直接推送给客户。
  (二)推广充电桩“电力预装”服务。为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东莞市供电局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力预装”服务。加强与小区开发商(物业)沟通,推动小区提前规划充电桩用电布局,根据居民小区的规模提前安装充电桩电表,后续住户如有需求可直接过户使用,不需要再找物业开具“同意书”和到供电局申请新装用电。
  (三)首创“客户受电工程自检”服务。为提升10kV受电工程设计施工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东莞市供电局全面梳理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以及供电企业竣工检验要求,整理各类现场图片模板,将竣工验收标准细化成410个图册,并在南网在线APP等渠道推出“客户受电工程自检”服务,客户可免费查询及督促施工单位对照施工和开展自检,提升工程的规范性,减少因工程存在安全隐患需整改而耗费的时间及成本。
  (四)探索“电力+金融”增值服务。东莞市供电局与南方电网互联网公司及相关银行合作,在南网五省区内率先推出“票据缴费”和“信用证缴费”。“票据缴费”主要服务于东莞市出口型企业,企业可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直接缴纳电费。“信用证缴费”支持大额电费融资支付,通过银行与供电企业数据共享,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并开具“信用证”授信,每月可直接使用“信用证”缴纳电费。这两种缴费模式的利率都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二、取得成效
  东莞市“获得电力”系列创新举措,在提升办电效率、提升服务便利、降低办电时间、降低用电成本等方面均取得成效。2021年8月起,用电报装答复供电方案环节的时间较国家规定的10个工作日压减至5分钟。截至2022年10月,东莞市已在9个镇街的20个小区预装了3535条充电桩,真正实现充电桩“即装即用”。“客户受电工程自检”图册有效提高客户受电工程质量和验收通过率,2021年起,东莞市高压客户受电工程自检应用比例达93%以上,竣工验收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8%,验收接电时间较国家规定的6个工作日压减至3个工作日。截至2022年10月,东莞市企业通过“电力+金融”增值服务缴纳电费3.09亿元,降低了企业客户在疫情期间的电费资金压力。
  30.深圳市首创工业园区用电直接到户的新型服务模式,优化工业用电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政府与企业联动,突破行业关键难题。一是按照“总体方案+工作指引+技术标准”思路,建立工程改造、资金补贴、设施运维、行政执法等成套政策标准及规范,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委托供电企业对工业园区配电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抄表到户及运维管理,确保工作合规、有序推进。二是尊重市场主体意见,向园区业主提供“全部改造”“部分改造”“无偿移交”等可选方案,引导各主体参与改造工作。
  (二)坚持改造与发展联动,打造新型服务模式。一是推行标准化管理,针对改造后供电企业、园区业主、终端企业形成的全新三方供用电关系,重新明确服务程序、履约关系、电价执行及计量标准,构建全新用电服务架构。二是推广优质化服务,推出“充电易”“光伏易”服务产品,为园区新基建提供“扫码接电”“绿色用电”体验。三是推动数字化升级,通过建立园区用能监测平台,实现用电情况全面感知、安全隐患超前预警、配电设施主动运维,并实时采集、共享园区企业电量及负荷数据,为政府精准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坚持纾困与提质联动,推行用电“五个更优”。一是“转供”变“直供”,供电企业直接抄表到户,彻底消除园区业主中间层转供电加价,实现用电成本更优。二是在全国率先推出“承诺备案+事后监管”办电机制,根据地方征信平台出具的信用评价报告为园区内终端企业用户提供免产权证明“零证办电”服务,实现供电服务更优。三是开发“用电日历”功能,为终端企业提供日电量、日电费等查询服务,并推动政府发放的纾困解难电费补贴“免申即享”,终端企业不再通过园区业主获取政策信息和服务,实现信息公开更优。四是由供电企业对配电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安装智能传感和智能网关等设备,对配电房内温湿度、水浸、安防门禁及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提升园区供电可靠性,实现供电品质更优。五是对变压器等高耗能配电设施进行节能、智能化升级,同步视条件推动光伏、分布式综合能源项目建设以及集中供冷等近零排放园区改造,打造以低碳、智慧为特征的现代新型工业园区,实现绿色发展更优。
  二、取得成效
  深圳市通过探索工业园区供电综合升级改造,有效推动园区内企业用电成本降低、可靠运行、智慧升级、绿色转型。一是降低工业园区内终端企业用电成本。目前,完成改造的1305家园区已全部实现抄表到户,惠及企业1万多家,改造后终端企业用户平均电价较改造前降低0.38元每千瓦时,2022年全面完成改造后预计可为终端企业减少用电成本超40亿元。二是提升工业园区供电可靠性。目前,共有2600余处园区配电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供电企业已建成智能配电房1800余个并实现“智慧配电、专业运维、安全管理”,有效解决原有工业园区电力设施运维不专业问题。三是实现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对改造中新置换变压器全部使用高能效产品,预计全面完成改造后每年可直接降低能耗超过1.3万吨标准煤。
  31.广州市建立“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智慧
  监管模式,提升监管综合效能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推进国家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建立“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智慧监管模式,实现精准监管、有效监管、智慧监管、公正监管,提升监管综合效能。
  一、主要做法
  (一)率先试点融合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试点研发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和数据模型,依托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分析全市155个部门、5192个信息资源、200亿条涉企数据,按照“高、较高、一般、低”四类信用风险等级,大幅提高高风险企业抽查比例,适当提高较高风险企业抽查比例,大幅降低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企业抽查比例,对全市187万企业信用风险智能判定。此外,针对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过程中注册公司虚假登记增加的情况,强化“一址多照”“一人多企”异常登记风险监测预警,7.4万家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查办虚假材料登记案件6000多家。
  (二)率先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包容审慎监管”,构建规范高效的风险管控体系。探索建立“审慎监管企业库”“包容监管企业库”,以监管对象的基础信息和监管执法信息为依据,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措施。一方面,全市8.6万多家食品药品、公共卫生、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企业全部纳入审慎监管范围,加大对其中信用风险高的企业监管执法力度,防止风险隐患演变为区域性、行业性问题。另一方面,全市2.9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文创企业、非遗工作室、诚信示范企业、诚信示范楼宇入驻企业等全部纳入包容监管范围,优先采取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警示告诫、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引导市场主体合法经营。
  (三)率先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全链条监管”,促进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建立市场主体智慧认领模型,运用人工智能、电子地图算法等技术,智能分析新市场主体登记地址信息及其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时自动派发到辖地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事前环节监管关口前移。强化事中、事后环节信用监管约束,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公平竞争等重点领域的严重违法市场主体均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依法对责任人实施限制任职,营造重点领域“不愿、不能、不敢违法”的市场环境。
  (四)率先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全领域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率先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应用从市场监管部门拓展到全市各部门各领域,推动行政执法部门监管资源高效配置。以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模型为基础,搭建电子商务、广告、食品生产、餐饮、知识产权、特种设备等专业领域的分级分类模型。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在互通互用企业信用风险信息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不同信用风险等级企业的抽查比例,智能排除已检查企业,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二、取得成效
  依托“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智慧监管模式,广州市有效提升监管效能。一方面,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增强。2021年,“双随机”抽查的高、较高、一般、低风险企业检查存在问题的比例为83.66%、59.73%、47.79%、25.36%;2021年以来,广州市各部门抽查检查问题发现率60%,同比提升18%。另一方面,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除重点监管企业外,原则上各部门每年对同一企业同类型抽查不超过1次。
  32.惠州市率先开展“插电式服务”
  推动企业办电提速加档
  过去,电力用户提交用电申请或咨询后才能办理用电业务,工程项目建设用电需求迫切,电网规划往往不能及时布局,办电时间长,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为解决配套电网工程建设与用户工程项目建设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惠州市以问题为导向,根据用户潜在用电需求,提前开展“电力预装”工作,在“3+7”工业园区试点推广插电式服务模式,推动企业办电提速加档。
  一、主要做法
  (一)政企联动齐发力,用电需求提前知。印发《惠州市优化用电营商环境联席办公室工作机制》,挂牌成立优化用电营商环境联席办公室,通过联合办公机制进一步强化政企资源共享,由供电企业通过市政务大数据中心提前获取招商引资、土地出让、规划许可、建设审批等信息,提前对接建设项目业主了解电力用户潜在用户需求及用电时序。
  (二)规划建设提前做,即插即用速通电。根据提前获取的用电需求,在电网规划建设阶段,前置开展电网管廊建设、网架完善、线路迁改、开关房(站)布点、临电及永电接入点配置等工作;在土地平整阶段(一级开发)提前设置临电用电“插口”,实现企业开发阶段(二级开发)即可从周边电源点就近接入,确保变电站可同步送电、提前送电。
  (三)信息备忘时更新,分头督办提效率。建立园区用户项目信息备忘录,由专人主动跟踪掌握园区项目工程建设进度,每周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并研究部署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动态更新项目工程建设进度,接入方案、配套网架规划和建设进度等信息,对“插电式”服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定期召开工作专班协调会,由各专业团队分头督办落实,切实提升办电效率。
  二、工作成效
  自推行插电式服务以来,惠州市通过联席办公机制提前收集了443家企业用电需求,为惠城区高新科技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多个园区的31个落地项目提供“插电式服务”,累计节省企业投资成本3401万元,每户接电平均时间减少24天。以广东德赛矽镨技术有限公司SIP封装产业项目为例,从提交用电报装需求到接上了建设期用电仅用了10个工作日,相较于之前节省了25天。
  下一步,惠州市将继续坚持主动靠前服务,在全市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推广“插电式服务”,不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为将惠州加快打造成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提供高效用电服务和可靠用电支持。
  33.深圳市率先实现招投标领域电子营业执照
  替代CA证书,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
  市场主体在参与招投标活动前需要办理CA证书,用于对投标文件进行签章和加解密等。而各地的数字证书由不同的认证机构颁发,彼此之间互不通用,企业需要办理多个不同的数字证书用于参加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招投标活动,并且每年还需要向认证机构缴纳服务费,不仅增加成本负担,参与投标活动也受到限制。为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深圳市2021年12月在建设工程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交易平台”)上线了电子营业执照功能,市场主体可通过办理电子营业执照替代CA证书参与招投标活动,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招投标工作效率。
  一、主要做法
  通过在交易平台搭建电子营业执照功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基于电子营业执照的身份认证登录、执照信息获取、电子签名、电子签名戳(可视化签名)、标书加解密等便捷服务。一是企业免注册。市场主体通过交易平台办理招投标相关业务时,无需事先办理企业CA证书或其他介质等,可以直接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确认企业的合法身份,无需注册即可直接登录交易平台;二是证照信息互联。市场主体在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信息时,可直接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功能获取企业相关证照信息,无需另外上传营业执照;三是电子营业执照+标书加解密。市场主体可以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对投标文件与相关业务操作进行确认签名与验签操作,将电子营业执照与标书加解密功能相结合,实现对投标文件的加解密服务,在保障应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更加便捷的应用体验。
  二、取得成效
  一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在全国率先实现招投标业务“一照通办”。二是简化企业办事流程,将企业原来可能需要2-3天办理的投标前准备工作直接免除。三是降低企业投标成本,在招投标活动中办理和使用CA证书均需向CA公司付费,而电子营业执照领取和使用终身免费。
  截至2023年4月30日,共有3722家企业在交易平台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办理招投标业务,其中深圳企业2602家,广东省内企业3023家,省外企业699家。下一步,深圳市将进一步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功能在深圳公共资源领域其他交易平台中的应用,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便利。
  34.广州全国首创“一手房带押过户”
  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便利化水平
  以往开发企业进行一手房销售及网签,需先结清房屋抵押贷款并办理涂销抵押,资金压力大、过户时间长。为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便利化水平,广州在全国首创开展“一手房带押过户”,开发企业无需筹集资金结清房屋贷款,即可带押销售、网签及过户,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缩短项目运营周期,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
  一、主要做法
  (一)主动创新服务,扩大适用范围。落实《民法典》第406条“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的要求,在推广二手房“带押过户”基础上,创新开展一手房“带押过户”,对全市范围内已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的预售商品房,以及已办理新建商品房首次登记和抵押登记的持证商品房(即一手现房),当事人在完成一手房带押销售、带押网签等事项后,可以直接申请“一手房带押过户”。
  (二)细化业务组合,方便精准办理。根据《民法典》《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一手房带押过户”业务模式详细分类。属预售商品房的,当事人一次性付款的可合并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权注销登记+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按揭付款的可合并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权注销登记+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属一手现房的,当事人可自由选择抵押权变更、转移模式(“一手房转移登记+抵押权变更登记”“一手房转移登记+抵押权转移登记+抵押权变更登记”),新旧抵押权分阶段模式(“一手房转移登记+抵押权变更登记+抵押权设立登记”,待原贷款结清后办理抵押注销),或新旧抵押权合并模式(“抵押权注销登记+一手房转移登记+抵押权设立登记”)。
  (三)规范办理指引,高效服务便民。统一市区不动产登记标准,明确每一种模式的办理流程并提供清晰指引,方便企业群众更好获取“一手房带押过户”收件材料、办理时限、办理机构等信息,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办理模式。不动产登记业务合并办理的,办理时限仅按时限最长的登记类别确定,共性材料无需重复提交。
  二、取得成效
  通过“一手房带押过户”,在开发企业不结清房屋贷款的情况下,购房人即可直接办理房屋带押网签,并办理房屋过户,有效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目前,广州已办理一手房带押销售及网签1500余套,涉及预售资金42亿元;其中办理“一手房带押过户”145套,涉及1.95亿元预售资金,偿还抵押权人1.1亿贷款,解决企业8000万元债务,实现了开发企业、购房人、抵押权人多方共赢。
  35.江门市开展涉侨投资制度改革
  便利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兴业
  江门市为“中国侨都”,广大华侨华人期待回国投资兴业,但面临投资信息不对称、政务服务不便利、办事流程不熟悉等问题,为推动华侨华人投资全流程便利化、强化要素市场化支撑、激发投资市场活力,江门市深入开展省级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通过政策解读、优化服务、产业配套等举措深入推进“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充分发挥华侨华人战略资源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推介,聚力全球华侨华人共建“新侨都”。一是找准服务对象。全省率先完成侨情统计工作,摸清掌握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总数及分布地区,创新建立4000多家侨资企业数据库。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在海内外大力宣传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的政策,推动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和10余家海外侨刊报道解读政策,对接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香港贸易发展局等在网站发布政策解读(繁体版),宣传触达用户超3.5亿人。三是创新投资宣传。面向全球发布江门市产业招商地图,举办江门市全球招商大会、RCEP合作启航发展系列活动、RCEP成员国粤商联盟成立大会等活动,成立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发出全球首份华商对接RCEP经贸合作“江门倡议”,加深海外华侨华人对江门投资环境的认识。
  (二)提升服务效能,厚植华侨华人投资兴业“新沃土”。一是试点创新突破。率先在港澳设立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港澳企业、居民“零出关”即可办理江门市高频服务超500项。率先推出不动产登记税证离岸远程智能联办服务模式,降低港澳居民办税成本。成立全省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和线上服务平台,为华侨华人、侨资企业提供便利化涉税服务。二是便利工作居留生活。设立境外优才就业居留服务专区,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业务一窗受理、证件一次办结”,办证时限从14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2022年办理外籍人才工作类居留许可349件次,其中一窗办理51件次;警种联动推动恢复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港澳居民回内地定居申请等“一件事”改革。三是强化华侨权益保护。建设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深圳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共同设立域外法律查明机构,创新推出“N+侨”涉侨服务模式。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正式启用,为全球华侨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国际仲裁服务。
  (三)搭建优质平台,携手华侨华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是搭建产业发展新平台。获省政府批准建设全省面积最大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加快中欧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城市。二是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复制推广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改革创新事项比例达85%。推动江门纳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城市。三是助力企业增效降成本。常态化运行中欧、中老国际货运班列。江门关区培育48家AEO高级认证企业。推动企业在美国布局海外仓,便利企业开展跨境贸易。
  二、取得成效
  江门市在推进投资便利、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QFLP)、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申办、省级“人才优粤卡”等4项省级支持事项率先落地,企业信用跨境评级互认、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等2个案例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首批典型案例。截至2022年底,江门市侨资企业4000多家,侨资企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三成,侨资企业数量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超80%。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江门市签约项目现场签约项目数量和金额位列全省第三;江门市全球招商大会推动111个项目签约,计划投资总额超1661亿元。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